我校召开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筹备会议
发布时间:12-04-09      点击:

43下午,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筹备会议在我校太白校区宾馆二层会议室召开。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教授,陕西省老教授协会会长、陕西师范大学原副校长李钟善教授,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黄书光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阎光才教授,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高校代表和专家齐聚一堂,共同筹划“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的相关工作。我校校长方光华、校党委副书记黄建民出席会议,学校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

会上,方光华校长向指导和关注“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的各位领导和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并对西北联大历史和发起“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做了介绍。方校长指出,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最大的联合体之一,西北联合大学是西北高等教育生长发育的重要推动力量,取得了具有深远意义的教育成就,其办学理念和文化传统具有独到的光采,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共赴国难的团结精神,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要推动作用,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与会嘉宾就举办“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进行了热烈地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西北联大在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上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举办“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全面梳理西北联大的历史脉络、教育思想、学术贡献,对于传承和创新大学文化,准确把握中国高等教育光荣传统,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教育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周远清会长强调,西北联大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研究特殊时期西北联大的办学思想、教育理念,回顾整理西北联大的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周会长还就办好论坛做出了几点具体的指示,提出此次筹备会要形成纪要,印发各参会单位;成立筹备委员会,着手“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举办事宜;由西北大学牵头,成立西北联大研究小组,争取国家项目支持,形成一批研究成果。

各位代表和专家在会上畅所欲言,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会上也形成了一些共识,对办好论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是论坛名称确定为“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二是论坛举办时间定在2012910日;三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高校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等单位发起,成立“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论坛筹备委员会”,作为主办方,指导、协调、组织“论坛”的举办,由西北大学承办此次论坛;四是相关高校将积极参与论坛,紧紧围绕会议主题,组织力量,撰写论文,由学校主要负责人,以学校名义,在论坛上发表。各高校代表纷纷表示,将协调做好会议重要嘉宾和媒体的邀请工作,争取教育部领导、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西南联大研究单位和兄弟高校的高等教育科研机构的大力支持;五是成立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常设机构,定期举办论坛,形成西北联大研究的长效机制;六是研究成立西北联大研究项目小组,八所高校要资料共享,进行史料整理、理论提炼、丛书编纂等工作。

                                              (文/梁木 图/屈琳)

   

附:

西北联大的历史及意义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1937910日,国民政府教育部第16696号令:“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和中央研究院的师资设备为基干,成立长沙临时大学。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干,设立西安临时大学”。其中长沙临时大学不久转徙昆明,合组西南联合大学。而西安临时大学则复迁陕南汉中,组成西北联合大学。西北联大虽然名存不过三载,但分出的子体——国立西北五校,却分而有合,教育资源共享、对外共同发声、联合招生、联合开展社会教育、联合组成学术社团,联合投入第一轮西北大开发等,弦诵不辍,艰苦办学九年,直到1946年才陆续在平、津、冀复校或永留西北办学。

西北联大与西南联大办学过程与办学体制基本相同,都云集了一批著名学者,培养了数千名学子。其中在西北联大母体与子体就有505名教授、1489名教师的师资队伍,包括徐诵明、李蒸、李书田、胡庶华、马师儒、汪奠基、沈志远、罗章龙、袁敦礼、黎锦熙、许寿裳、曹靖华、罗根泽、陆懋德、黄文弼、曾炯、傅种孙、张贻惠、虞宏正、汪堃仁、张伯声、黄国璋、魏寿昆、林镕、盛童笙、李仪祉等一大批学者。也走出了叶培大、师昌绪、史绍熙、高景德、吴自良、傅恒志、张沛霖、田在艺、阎隆飞、李振岐、赵洪章、涂治、侯光炯、于天仁、王光远等数十名院士,培养了9257名优秀学子。特别是西北联大所提出的“发扬民族精神、融合世界思想、肩负建设西北之重任”的办学愿景,清晰地表达了传承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融会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建设祖国辽阔西部的高远追求。

与西南联大抗战胜利后几乎全部北归不同,西北联大除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迁回原址复校外,留下了西北大学、西北工学院、西北医学院、西北农学院、西北师范学院等国立西北五校。其中,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院校的前身均曾是其母体的重要部分之一,中国科学院、东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数十所研究机构或院校也与其有源流关系。

西北联大在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它是中国高等学校区域分布由“点”、“线”布局向“面”的布局演化的历史性转折,将高等教育制度系统地传入西北,奠定了西北高等教育的基础。它从知识、思想、文化等方面促进了西部地区的社会进步,为战后中国西北建设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为21世纪的西部大开发蓄积了宝贵的人力资本。特别是它凝聚和发扬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共赴国难的团结精神,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周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凝聚了两大光荣传统:文化传统与革命传统,西北联大是20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精神传统的生动体现。

西北联大保留至今的重大历史文献有《西安临时大学校刊》《西北联合大学校刊》,重要历史文化遗址有西安临时大学礼堂、汉中西北联大校舍遗址、各学院办学遗址,但有关西北联大的学术研究极为薄弱。文献未见整理,遗址缺乏有效保护。为此,我校倡议相关高校,在2012910共同举办“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全面梳理西北联大的历史脉络、教育思想、学术贡献,准确把握我国高等教育光荣传统,传承和创新大学文化。

 

 

 

要闻聚焦

— Highlights
专题专栏— Special 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