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由中国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办,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文物局和我校联合承办的“合作共享视野下的丝绸之路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2024丝绸之路传统文化保护开发利用国际产学研用合作研讨会”在西安召开。
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王海波、省文物局副局长孙周勇,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副秘书长王莹,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院士阿赫玛达利·阿斯卡洛夫、我校校长孙庆伟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来自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蒙古、伊朗、俄罗斯、中国等9个国家的学术机构和企业8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会议开幕式由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主任赵荣主持。
孙庆伟表示,随着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中国—中亚人类与环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西安分中心等落户学校,为开展丝路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提供了新平台、新机遇。他希望与会专家精准对接国内外学术资源、科技资源、社会资源,共同探索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为进一步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人类的文化瑰宝,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王海波充分肯定了西北大学考古学科的发展成果,希望依托“丝绸之路国际产学研用”合作平台,构建联合开展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教育合作机制,推动合作项目与科学研究交流的双向发展,为保护丝路沿线文化遗产贡献陕西教育智慧。
孙周勇希望与会专家共同推进丝路考古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机制平台建设,在探究一带一路文明起源、共守人类文化遗产、促进丝路文明交流互鉴等领域加强合作。
王莹表示,基金会将加强与西北大学及国内外企业、学术机构和专家学者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参与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基金的相关工作,共同做好亚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弘扬人类共同价值,保护世界文明多样性。
阿赫玛达利·阿斯卡洛夫院士重点介绍了2023年以来中国、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四国学者联合开展费尔干纳盆地考古工作的情况。希望各方通过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助推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全球发展。
与会的19名专家围绕会议主题作了交流发言。哈萨克斯坦国家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保尔詹·白塔纳耶夫院士,哈萨克斯坦国家历史文化保护区伊塞克博物馆馆长、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伊塞克分中心哈方主任古丽米拉·穆何塔罗瓦教授,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考古所原所长别尔迪穆罗多夫·阿穆尔丁高级研究员,我校文化遗产学院院长、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副主任马健教授,中央民族大学边疆考古研究院院长魏坚教授、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地壳研究所埃琳娜·德蒙特罗娃高级研究员和俄罗斯阿尔泰国立大学尼古拉·谢列金教授,分别作“玄奘之路上的哈萨克斯坦中世纪城市”“哈萨克斯坦SARITOGAI谷地早期游牧民族文化综合体(根据伊塞克博物馆的研究成果)”“中乌联合考古队在北巴克特里亚地区的工作收获”“乌兹别克斯坦 BandixonII 早期铁器时代城址的新收获”“拓跋鲜卑南下迁徙路线的考古学新探”“地质学家眼中的贝加尔地区考古发现”“北阿尔泰的古代和中世纪游牧民族:阿尔泰国立大学探险队跨学科研究成果”的报告,介绍了他们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和蒙古国的考古新发现和新收获。
吉尔吉斯斯坦科学院历史考古与民族学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巴吉特·安曼巴耶娃教授、塔吉克斯坦苦盏国立大学历史考古学院纳比詹·拉西莫夫教授、蒙古国立大学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图尔巴特·察干教授、土库曼斯坦科学院历史考古研究所赛尔达尔·马沙利科夫研究员、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王建新教授、伊朗德黑兰大学哈桑·法兹里·纳什里教授和俄罗斯阿尔泰国立大学考古学、民族学与博物馆学系主任阿列克谢·阿列克谢耶维奇·提什金教授结合近期研究成果,分别作“丝绸之路费尔干纳—锡尔河廊道吉尔吉斯段的遗产地”“乌斯鲁沙纳宗教崇拜变革对丝绸之路考古遗址(奇尔胡拉)的影响”“史前时期丝绸之路与蒙古高原的联系”“丝绸之路的尼萨和乌尔根奇之间的距离”“中国文明形成期和转型期的欧亚大陆交通、交流与交往互动”“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伊朗结构空间的演变”“研究内亚地区‘鹿石’的现代经验”的报告,介绍对相关学术问题的新认识。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西北大学特聘教授张建林和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文化遗产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文化遗产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颖岚分别作“以色列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观察与思考”“考古遗址保护展示的现状—中国、中亚、东亚、南亚”的报告,介绍其在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新探索。
故宫博物院李季研究员结合实际工作经验,介绍了“故宫考古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探索(2014-202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HIST) 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王心源研究员和文化遗产数字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西北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耿国华教授先后作了题为“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探索实践”“绿洲丝绸之路天山廊道段空间考古的思考与实践”的报告,展示空间技术和信息数字化在丝绸之路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新应用和新实践。
开幕式上,来自9个国家的代表共同启动“丝绸之路考古十大进展”评选活动,该活动由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提议发起。
本次研讨会由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我校文化遗产学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IICC-X)、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HIST)西安分中心、浙江大学文化遗产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协办。
12月2日,由教育部、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指导,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支持,陕西省教育厅主办,以“新质生产力▪丝路新未来”为主题的2024丝绸之路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暨丝绸之路教育合作交流会在陕西杨凌开幕。
我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李振海,吉尔吉斯斯坦中大中国石油分公司副总经理高济民共同签署两单位在考古、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交流与学术研究、联合培养人才领域的合作协议,国际部负责人参加开幕式。
开幕式后,与会嘉宾参观共同参观了“国际产学研用成果展”,我校展出了丝绸之路考古近年来研究成果及国际汉唐学院丝绸之路人文交流互鉴成果。(图/ 马骞)
2024丝绸之路传统文化保护开发利用国际产学研用合作研讨会会场
与会人员
“丝绸之路考古十大进展”评选启动
合影
2024丝绸之路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暨丝绸之路教育合作交流会开幕
我校与吉尔吉斯斯坦中大中国石油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