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办学条件筑基 为人才培养赋能
作者:实验室处 信息化处 财务处 后勤集团   编辑:李琛   发布时间:25-01-20      点击:

在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下,办学条件保障已成为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工程,更是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的重要观测维度。西北大学始终秉承"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强"理念,通过统筹资源配置、信息化升级、实验室建设强化、后勤服务提升等多维保障体系协同发力,为一流本科教育的筑基。

强化资金统筹,注重使用效益

支持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校坚持“钱随事走、钱随效走”资源配置模式,以制度“废改立”为契机,不断完善本科教学投入制度保障体系,优化制度供给。依据人才培养模式,除日常运行经费外,学校设立实践教学专项资金、实验教学材料专项资金、“双一流”建设专项资金、智慧教室专项资金等。近年来,学校生均年教学支出超过达到3410.39元,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超过13%,达到16.2%,学校生均本科实验经费达到700元以上。

支持以强大思政引领力推进思政教育。为适应新形势、新使命、新任务,学校统筹各类资源设立思政教育专项资金,支持各院系紧跟时代步伐、紧贴学生思想,探索并实践全新的教育模式,不断拓宽教育的路径与方法,积极打造“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设立师德师风建设专项资金,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扎实学识、勤修仁爱之心,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成为有效塑造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大先生”,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近年来,学校生均思政工作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专项经费达到106.76元,生均网络思政工作专项经费达到45.35元,为完成“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使命提供基础性支柱保障。

推动数字赋能,坚持应用为王

学校根据智慧校园顶层设计,按照“11N.SF”总体架构和“需求驱动、应用为王”的建设思路,坚持数据端和服务端“两端融合”的推进策略以及“谁管理、谁建设”的协同机制,积极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形成了高速稳定全覆盖的校园基础网络、“业务与承载分离”的云基础设施、数据与服务汇聚融合的公共基础平台、虚实融合的数字教学支撑环境、数字赋能的教育大数据应用体系以及及时、稳定、安全的运维保障体系,实现了数据通、业务通、服务通,为学校办学提供了稳定安全可靠的数字化支撑环境,被评为陕西省首批“智慧校园示范校”。

以“处处可学,时时联通”为目标,打造全覆盖的校园网络和“一站式,一号通”的网络运维服务体系,日活终端数3万以上。按照“统筹集约,共建共享”的原则,夯实“业务与承载分离”的校园云平台。承担全校166台服务器的运转保障,与国内超算服务商合作,形成校内外融合的高性能计算平台。建设“服务端融合”的智慧校园公共基础软件平台,打造学校统一数据仓库和管理平台。构建虚实融合的本科教学支撑环境。按照“轻量化改造+个别专业化教室+教师工作坊”的建设思路,建成各类公共智慧教室116间。引入超星平台、中国大学MOOC等互联网平台服务,在线课程1883门。在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汇聚我校在线精品课程68门。建设网络教学资源服务平台,共有资源近13万个,总访问量15万余次。数据赋能教育治理应用生态体系,以数据端融合为基础,打造校园综合运营大数据服务平台,为学校各单位提供数据应用的技术通道和应用模式,内容涵盖学生、教师、科研、管理、物联等多场景数据应用。开发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课程,健全进阶型培训体系。面向全校教师开展“数智赋能助力教学能力提升”系列培训,提升数字化领导力、信息化教学与管理创新能力等数字素养。

坚守安全底线,筑牢发展基石

科学规范管理,筑牢安全防线。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完善实验室安全工作长效机制,成立由党委书记、校长担任双组长的实验室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构建“学校—二级单位—实验室”三级联动的责任体系。近5年来围绕实验室安全制定、修订规章制度14个。逐级签署实验室安全责任书,把责任落实到岗、落实到人。定期开展“全过程、全要素、全覆盖”的实验室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建立健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按照“全员、全面、全程”要求,构建覆盖全体师生的安全教育宣传培训体系,推动安全教育入脑入心。加强校园实验室安全信息化建设,提升分级分类源头管控能力,推进危险源全流程和精细化管理。

促进内涵转化,推进平台建设。统筹规划实验室平台建设,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作为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支点与实验教学改革纵深发展的前进动力。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投入、特色发展的思路,建成了7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6个省级实验教学中心。构建校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共享平台,将教学成果融合为线上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资源。孵育4项国家级,17项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项目获批1个国家级,1个省级项目。

争取资源政策,资源共建共享。持续推进教育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项目申报工作,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重大设备更新项目,“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实验平台与智能感知、传输平台”重大设备更新项目2项,总投资金额2.2252亿元。围绕“教师教育实验教学中心”“教师教育资源支持平台”两个平台建设,继续申报“西北大学‘一带一路’教师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实验室设备购置项目”,打造符合国家发展战略、具有显著影响力的重大项目。

优化在用资产效益,强化落实各单位主体责任,全面提高仪器设备管理工作质量和水平。按照“科学合理、细化量化、可比可测、动态调整”原则,开展大型仪器共享效益考核;筹建校级共享中心,将通用性强、服务面广的大仪统筹增效,发挥设备规模效益。

夯实后勤根基,服务人才培养

聚焦改善办学条件,夯实质量保障根基。通过“协同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实践、大力推进绿色低碳校园规划建设、智慧平台助力校园绿色运行管理、创新研究有力促进绿色科技发展”四项举措,绘就“美丽西大”鲜亮底色,获得陕西省首批“绿色学校”称号。完成校园环境提升工程100余项,11栋教学楼、357间教室教学环境改造、教学设备更新;推进学校公共资源配置全成本核算,提高公房资源使用效益。

推动教育质效齐升,持续优化后勤服务供给。深化“专业管理+社会化”体制改革,搭建一体化后勤服务体系,后勤服务大厅提供16项保障服务,年度总访问量达1.6万余次。按照“统一采购、统一定价、统一销售,分餐厅独立核算”的“三统一一核算”模式管理,严格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为师生提供餐饮保障。优化学生宿舍功能设置,将党建、学习、社团活动等空间与学生宿舍同步规划,建设24小时自习室、学生活动室,增设公寓楼内学生洗浴功能,完善优化宿舍生活辅助物资、设施配备,加大宿舍修缮力度,改造提升存量宿舍资源。

构建后勤育人格局,教学相长赋能人才培养。服务育人:推行“生活导师制”服务育人体系;设置低盐少油菜品档口,搭建营养健康餐厅、营养知识互动小屋等;联合多部门策划换岗体验活动,将后勤服务全方位融入学生成长。环境育人:开展校园文化与环境提升工程;建设“西大生活记忆馆”;将餐厅拓展成除公寓、教室外,师生学习交流的“第三空间”;按照“条块结合、部门协调、全员参与”,全方位多层次推进新时代校园爱国卫生运动新格局。劳动育人:融合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品味端午·传承文明”“乐享劳动趣·共话中秋情”等节庆主题劳动实践活动;提供在校劳动实践的平台,构建系统的三类劳动教育(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教育、服务性劳动教育)实践课程。


要闻聚焦

— Highlights
专题专栏— Special 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