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由我校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王建新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疆巴里坤石人子沟遗址群多学科综合考古研究报告”结项鉴定会在长安校区举行。我校副校长曹蓉出席会议并致辞。
鉴定专家组由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术院长霍巍教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吕恩国研究员、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朱泓教授、中央民族大学边疆考古研究院院长魏坚教授和西北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国家博物馆铁付德研究馆员组成。会议由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主任高宝荣主持。项目子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组主要成员,学校相关单位负责人,文化遗产学院、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师生代表参加会议。
曹蓉在致辞中对与会领导和专家表示欢迎和感谢。她简要介绍了学校历史、学科建设和开展丝绸之路考古的情况。她表示,王建新教授团队在新疆巴里坤石人子沟遗址群开展的多学科综合考古研究工作成果,为厘清中国西北地区古代游牧文化特征、深化游牧聚落考古研究理论与方法等提供了新的资料,对构建古代游牧文明研究的“中国范式”、实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演进历程具有深远意义。她希望课题组认真听取专家意见,做好学术提升,争取取得更丰硕的研究成果。
霍巍在致辞中表示,西北大学是考古学领域业界公认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重镇。王建新教授团队在丝绸之路考古、边疆考古等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要充分地认知和发掘该课题的重大价值功能,为西北大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也为构建中国考古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有力的科学证据。
王建新与子课题负责人分别就项目概况和石人子沟遗址群考古调查、考古发掘、聚落考古、科技考古、综合保护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汇报。
与会专家认为,课题组的相关工作构建了东天山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是多学科研究密切结合的创新成果,进一步丰富完善了古代游牧聚落考古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体系,是对古代游牧聚落遗址居住遗迹、墓葬和岩画等开展综合研究实践的成果,为探讨早期游牧经济的起源提供了重要新资料,为中国早期文明形成过程与整体格局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建议加强考古成果价值内涵的深度发掘与阐释,深化边疆游牧文化研究的理论创新与方法论体系建构,推进构建中国考古学自主知识体系,并加快研究成果的整理出版工作。
社科处负责人发言中表示将继续配合课题组加强统筹规划,加快成果的编撰出版、深化丝路考古研究、加强欧亚草原研究的国际化进程,为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和我国丝绸之路考古研究贡献更多的“西大”力量。
该项目自立项以来,在《考古》《文物》《考古与文物》《第四纪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22篇,最终研究成果为9本学术著作,约197万字。另外形成博士学位论文4篇、硕士学位论文16篇,以及项目相关论文集1册。

会场

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