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由我校主办的黄帝文化学术论坛在太白校区开幕。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60余名学者,围绕“祭祀黄帝陵与中华文化传承”主题展开深入研讨交流。
我校校长孙庆伟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台湾师范大学林安梧教授出席论坛并致辞,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副主任王震中教授致辞并作主旨报告。论坛开幕式由我校党委副书记张清主持。
孙庆伟指出,祭祀黄帝、研究黄帝文化,事关中华文脉的传承赓续,事关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开拓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他介绍,自2007年起,我校连续举办黄帝文化学术论坛,搭建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平台,为凝聚学术共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他表示,学校将继续响应“文化强国”战略,立足世界文明视野,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深入挖掘黄帝文化的精神内涵,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滋养。
林安梧的致辞围绕中华民族的历史延续性与文化共同体展开,强调从黄帝、尧舜至孔子等传统文明核心发掘对现代文明发展的启示。他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不仅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支柱,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黄帝文化的根源性、儒学的道德性与马克思的实践性,我们可以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华文明的智慧,推动人类社会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王震中在致辞中指出,清明节举办黄帝文化学术论坛恰逢其时,既敦促民族精神成长,更以文化自觉弘扬中华文明根脉。他回顾历年论坛主题,强调活动既为陕西文化强省战略注入学术动能,更为中华民族现代性转型提供了精神原乡。他剖析道,作为中华文化的人文初祖,黄帝代表了中华文明时代的开始;也代表了“炎黄-华夏-中华”这一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轨迹的主干和基干的初始形态。自汉武帝确立黄帝陵祭祀为国家祭祀以来,黄帝陵始终是民族认同的精神磁场。
论坛共收到50余篇论文,在大会研讨环节,中山大学哲学系李宗桂教授、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葛承雍教授、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孟建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林安梧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范子烨教授分别以“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提炼——以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为例”“创世神话传说和中国黄帝文化”“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国际传播研究——以黄帝文化为中心的学术考察”“黄帝、儒学与马克思——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世界和平”“黄帝祭祀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为题进行了分享。分组研讨中,与会专家学者围绕“黄帝与黄帝文化”“黄帝文化与中华文明”“文化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与古代思想”四个主题进行了探讨交流。随后,部分学者紧扣“黄帝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进行了大会研讨。
本次学术论坛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立足黄帝陵作为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历史地位,深入挖掘黄帝文化中“慎终追远”“薪火相传”的精神特质。论坛自2007年启动黄帝文化学术论坛以来,张岂之教授等两岸三地学者持续推动黄帝陵文化研究与民族认同建设,对进一步发挥黄帝陵作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纽带作用,增强海内外炎黄子孙的文化归属感,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具有重要意义。(图/马骞)

会场

校长孙庆伟致辞

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台湾师范大学林安梧教授致辞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副主任王震中教授致辞

我校党委副书记张清主持仪式

与会人员


大会研讨

论坛开幕式上,西大学生集体朗诵了《黄帝陵,华夏的根脉》

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