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四届中国动物学会“长隆奖”获奖名单公布,生命科学学院李保国教授荣获“成就奖”。
“中国动物学会长隆奖”奖项分为“功勋奖”“成就奖”“国际学者奖”“新星奖”与“启航奖”五个类别,由中国动物学会和长隆慈善基金会共同设立,旨在表彰在动物学研究领域作出突出贡献或具有发展潜能的动物学科技工作者。其“成就奖”主要表彰长期从事动物学研究并作出卓越贡献的个人。
李保国教授经过30年的野外艰苦跟踪观察,带领团队突破了野生灵长类动物“个体识别”这一瓶颈难题,阐明了秦岭金丝猴对于寒温带气候的适应机制,揭开了金丝猴社会制度的神秘面纱,发现金丝猴社群为独特的重层社会结构模式-松散的母系社会,提出亚洲叶猴重层社会进化为聚合型的新观点,打破了西方学者对于这个领域半个世纪的认识,推动了中国灵长类行为生态学研究的发展。
李保国教授先后在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包括Science 等封面论文10篇),出版著作10部,其成果被CCTV、日本 NHK、英国BBC等科学媒体多次报道。多年来,李保国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包括重点项目2 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项目等科研项目 120 余项,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陕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 项。
李保国教授现任中国动物学会灵长类学分会荣誉理事长、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IUCN/SSC)灵长类专家组亚洲区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担任Current Zoology(SCI-区期刊)、Integrative Zoology(SCI 一区期刊)、Primates(国际上创刊历史最悠久的灵长类学期刊)等高水平学术刊物的副主编。
李保国教授着力建设研究平台,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金丝猴野外研究基地,为野生动物的长期监测和保护研究开创了新的道路。2016年获批建设“陕西省秦岭珍稀濒危动物保育重点实验室”,2020年该研究基地获批参与建设“大熊猫金丝猴生物多样性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是推动西北地区动物学科、生态学科在国家级科研平台的重要突破。
李保国教授团队坚持立德树人、潜心科研,团队入选2023年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李保国教授(右)在颁奖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