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日至4日,“巴克特里亚考古:新研究与新收获”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乌兹别克斯坦铁尔梅兹市举办。会议由中国西北大学,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考古研究所、铁尔梅兹国立大学,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中国—中亚人类与环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共同主办。来自中国、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法国、捷克、英国、土耳其等8个国家近70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会议开幕式由铁尔梅兹国立大学副校长阿利舍尔·沙布杜拉耶夫主持。乌兹别克斯坦教育部原部长、铁尔梅兹国立大学校长托什库洛夫·阿卜杜卡迪尔·哈米多维奇,文化部原部长、文化遗产署第一副署长库兹耶夫·图尔苏纳利·卡里姆佐诺维奇和撒马尔罕考古研究所所长赛义多夫·穆明汉,我校校长孙庆伟(线上)先后致辞。
孙庆伟简要介绍了学校基本情况和中亚考古队在丝绸之路考古领域的进展和成效。他讲到,千百年来,不同文明通过丝绸之路交流融合,塑造了沿线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西北大学与中亚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深入合作,在丝绸之路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方面取得多项重要成果。他表示,期待各位专家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共享最新考古发现,深化考古理论研究,产出更多合作成果,共同为推动巴克特里亚及丝绸之路考古研究和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作出新的贡献。
研讨会共设置4场主旨报告和16场专题报告。参会学者围绕该地区古代文明发展和早期国家形成、古巴克特里亚与周邻区域的文化交流、考古新发现、科学技术在考古研究中的应用等主题进行报告和研讨。
在主旨报告环节,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艾哈迈达利·阿斯卡洛夫院士,公共教育部原部长、第一任总统伊斯兰·卡里莫夫科学教育纪念馆希里诺夫·铁米尔·希里诺维奇馆长,铁尔梅兹国立大学沙布杜拉耶夫·邵波拉特·博佐罗维奇教授和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王建新教授分别从巴克特里亚考古学发展历程、早期城市文化起源、早期国家演进、吐火罗问题等多个维度,对巴克特里亚的历史脉络进行了系统性梳理与探讨。
在专题报告环节,与会学者从艺术史、历史学、田野考古及科技考古等多个角度展开报告。从巴克特里亚地区的狄俄尼索斯艺术形象演变到巴克特里亚与粟特地区的戏剧艺术形态比较,从苏尔汉河流域系列遗址的考古新发现到月氏五翕侯地理分布的历史地理考证研究新成果,从月氏族群构成的考古学分析到阿姆河文明中寺庙建筑的宗教属性问题研究,从中亚地区佛教洞窟照明模拟实验到遥感技术支持下的遗址预测研究,全面展现了巴克特里亚考古研究在方法论上从传统考据到科技赋能、在材料运用上从文献释读到多元证据互证、在视野上从区域个案到文明互鉴的显著进展。
研讨会闭幕式以“巴克特里亚考古国际合作”为主题进行了交流与总结。与会人员表示,巴克特里亚地区涵盖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南部及阿富汗北部,地理位置特殊,文化与历史内涵丰富,充分展现了丝绸之路多元文明交融特征。本次会议为各国学者成功搭建了一个该区域研究的跨学科交流平台,进一步推动了欧亚文明研究的新范式建构,在完整展现巴克特里亚考古学研究的崭新格局与巨大潜力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亟需关注和深化研究的学术课题。阿斯卡洛夫院士、希里诺维奇馆长、沙布杜拉耶夫副校长等乌方专家指出,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了大量关于中亚历史的一手资料,中国学者坚持历史学与考古学的密切结合开展东方视角下丝绸之路考古的研究范式,在该区域的联合考古工作中取得了重大突破,倡议中亚学者加强在中国历史文献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深化中乌联合考古工作取得新成果。同时,随着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和中国—中亚人类与环境“一带一路”国际联合实验室等国际合作研究平台的成立和启用,多学科知识和科技手段融合的中国特色考古学为开展联合考古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正在引领并重塑丝绸之路考古研究范式。
与会人员认为,各方要合作推进高水平联合研究平台建设,持续搭建该区域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加强人员往来和专业人才培养,为持续深入开展丝绸之路考古工作,深化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人文领域交流合作提供学术、科技和人才支撑。

会场

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