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王泽龙教授为我校师生作报告
发布时间:17-10-26      点击:

10月18日下午,华中师范大学王泽龙教授应邀做客我校侯外庐学术讲座第109讲暨纪念西北大学建校115周年人文社科高端讲座,在长安校区为广大师生作了题为《科学思潮与新诗形式变革》的学术报告。

报告中,王泽龙首先介绍了科学思潮的内涵以及科学思潮的影响途径。他认为,清末民初的科学思潮对五四思想启蒙、近现代社会制度变化的积极影响与深层联系,我国学术界没有充分认识。因此,他从四个方面阐述了“科学思潮与现代汉语诗歌形式变革”的相关问题。

首先,关于清末民初的科学思潮与诗歌形式变革的历史语境。王泽龙指出,文学离不开科学与革命,科学是现代文明演进的动力,世纪之交的思想启蒙思潮也正是在科学主义思潮的震荡下发端的,科学是启思想之蒙昧的重要思想资源。其次,科学思潮与诗歌思维方式的变革。王泽龙认为,科学思潮要求现代诗歌思维方式注重写实求真、率性求真和智性表达,而这影响了汉语诗歌观念、思维与诗歌形式的现代转换。第三,科学思潮与诗歌语言的现代变革。他说:“外来词汇与外来语法体系的引入带来汉语表意系统的根本变革。同时,虚词入诗扩展了现代诗歌抒情表意空间,为现代诗歌主体丰富性、复杂性表达提供了可能。标点入诗达到了表意、修辞、补充说明的作用”。第四,科学思潮与诗歌形式变革。他认为诗行的分行排列、节奏形态、自由体形式的选择都与科学思潮的影响直接相关,与诗歌内容表现一致的分行、多元开放的现代节奏形态、不拘一格的诗体都是其体现。

王泽龙指出,现代诗歌的开放性形态是科学主义时代的产物,而中国文学、中国现代诗歌只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王泽龙现任中国闻一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中国现代文学会会长。著有《中国现代主义诗论潮论》《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论》《中国新诗的艺术选择》等。(文/ 王凤阁)

 

undefined

要闻聚焦

— Highlights
专题专栏— Special 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