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下午,台湾逢甲大学廖美玉教授做客我校 “名家讲坛”,为师生作了题为《从乐府< 四时歌>谈汉唐的四季诗情》的学术报告。
报告中,廖美玉首先对中西方文学中有关诗歌“四季”的理论作了简单的介绍,并以此为切入点,走进了汉唐乐府中的“四时之歌”。她将《乐府诗集》中的汉代郊祀歌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间作品《子夜歌》对比,作了精细的文本释读,展示了乐府中的“四时之歌”从汉到魏晋南北朝的一种转变。在廖美玉看来,汉朝的郊祀歌《青阳》《朱明》《西颢》《玄冥》四首作品以四季次序而歌,主要反映的是一种朝廷礼乐;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四时之歌”,包括《子夜四时歌》、《四时白纻歌》、《子夜歌》等则主要是一种情辞哀苦的思妇之词、或者四时行乐之歌,从中也能窥探出我国古代“男有分,女有归”的社会结构以及“齐家观”的省思。
随后,廖美玉通过对古辞《四时歌》的观察与分析,总结阐释出了我国古代《四时歌》所表现出的某种意蕴,即四时循环中的两性青春。因为我国古代的“四时之歌”将性别与国家巧妙地联系了起来,是最具东方色调的四季书写。她认为,文人创作“四时之歌”的空间是不断延伸的:唐前的“四时之歌”主要是一种两性青春故事,而唐诗人的“四时之歌”则受国势兴盛与开疆拓土的影响,步调明显加快、空间亦大幅拉伸,李白的《子夜四时歌》就是其中的经典之作。这一作品不仅在情思之外更添理性,还将思妇的故事与时事相结合,展示出了高度的社会议题性。
廖美玉独特的分析视角,为师生们带来很多思维启迪。与会同学与廖美玉就相关问题展开了热烈地讨论。
报告会由文学院张阿利教授主持,李芳民教授做总结点评。(张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