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侯外庐学术讲座”的第九十九讲在太白校区举行。著名考古学家、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原社科院考古所所长刘庆柱,为我校师生作了《“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物化载体研究》专题讲座。
刘庆柱从世界史视野中的中国文明谈起,指出中华民族是世界范围内唯一有着“五千年不断裂文明史”的特性。他认为,形而上的理念可通过物化载体来解读,这种不断裂文明的物化载体包括考古学文化中的都城、帝王陵墓及大型国家工程(如长城、运河、丝绸之路等)与相关的“物质”(如鼎、圭、璧等)。
接着,他对求“中”理念及国名“中”与“华”进行了考古学和文献学的解读,阐述其进一步深化的表征。他认为,“中”,即空间的“中”,濮阳西水坡遗址45号墓考古发现的“北斗周髀”遗存,是中华文明起源最早出现“天下之中”理念的物证,“中”的第一层次相对“诸夏”,第二层次相对“四夷”;“华”,即空间“中”里的文化内涵,“华”可溯源于庙底沟文化彩陶的花卉图案。
他强调,“中”的理念是五千年文明一脉相承的,都城作为“国家主导文化”的物化载体,是“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居中”理念在都城空间布局上不断发展,从4300年前的陶寺遗址、偃师商城遗址、汉长安城遗址,至北魏洛阳城形成完整的都城“中轴线”,并在明清北京城达到极致,都城营建过程中逐步深化和突出着其作为国家政治中心的“中”之理念。具体反映出自夏商周至唐宋时代,“择中建都”选址的主要区域在古代中国政治“轴心”区域,即西安到开封之间,以及从王国时代公庙并列“二元政治”的双轴线,到“大朝正殿”居中与“左祖右社”格局的都城中轴线确立。同时,在帝王陵墓制度中,商代“亚字形”墓的墓室居中与墓道形成的四方理念,和后世陵园四面辟门的营建方略,均体现出一脉相承的“中”之思想,与都城共同涵盖了“阴阳”二元文化的空间及制度。
在器物层面的传承中同样体现了文明的不断裂,如鼎、圭、壁,尽管器形用途有所改变,但鼎象征尊贵、圭象征祭祀的深层含义并没有本质变化。
国家的不断裂主要是国民和领土的不断裂,在五千年的时间轴中,随着文明要素的不断衍生和融入,历史上不同王朝、不同族属的统治者不断更迭,但总体上文明是不断裂的,在传承与发展国家物化载体的过程中,体现出一脉相承的继承性和连续性,不断裂的文明才具有直接服务于现实的意义。
刘庆柱以渊博的考古学研究知识、严谨的学术观念和深入浅出的语言,为师生们呈现了一场精彩的学术讲座,会场不时响起热烈掌声。我校文化遗产学院陈洪海教授主持报告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