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至西安高速铁路太原到西安段于2014年7月1日正式通车,在该段高速铁路的设计中,我校地质学系王家鼎教授及其科研组与铁道部第三勘察设计院合作研究设计,独立承担了一系列关于路基、边坡等科研项目。该课题组在自身郑西高铁研究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经过数年现场工程地质调查、大型现场浸水试验等多项试验以及分析计算等艰苦细致的科研工作,提出了新的观点和方法,取得了创新性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并直接应用于大西高速铁路的设计中,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研究成果经由以中国建设综合勘察设计院顾宝和勘察大师为首的全国专家评审委员会鉴定,认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大西高铁是我国黄土地区继郑西高铁之后修建的第二条高速铁路,也是国家中长期铁路规划网的重要组成部分。高速铁路北起山西大同,经朔州、忻州、太原、晋中、临汾、运城、渭南等9市31县(区)至陕西西安,全长859公里,线路设计行车速度250公里/小时,采用无砟轨道。
在大面积湿陷性黄土地区修建高速铁路,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全球奇迹。其中,控制沉降是难中之难。我国自行设计的郑西高铁开创了黄土地区修建高铁的先河,获得了很多成功经验。而大西高铁所经路线主要位于山西、陕西境内,黄土特征不同于郑西高铁,其中黄土湿陷、振陷、边坡失稳以及黄土路基填料改良等复杂问题需要设立科研项目进行专门研究。我校地质学系王家鼎教授及其科研组在大西铁路的设计中承担了降雨、地震及列车振动引起的黄土边坡失稳(滑坡)研究、黄土路基振(震)陷研究、黄土湿陷研究以及路基加固黄土填料改良研究等多个科研项目,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