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学锋应邀做客我校“名家讲坛”和历史学院“陈直纪念讲座”,为我校师生作了题为“倭国使者所见南朝都城——建康”“唐陵蕃酋殿与蕃酋像”的两场学术报告。
张学锋指出,东晋时代的建康不仅确立了贯穿宫城和都城南北的中轴线,而且废除了孙吴时期的“多宫制”,将宫城置于中轴线北端。宫城与都城共用北墙,其外设置禁苑,百官衙署则集中于大司马门与宣阳门之间的御道两侧。他对于《职贡图卷》中倭国使的形象加以考证,揭示了徐福东渡传说的历史真相,分析了倭国使节下榻的“客馆”方位、倭人所见之建康城墙和建筑面貌以及六朝时期的木屐形制。他表示,东晋的建康城、日本的藤原京、平城京、平安京及统一新罗的王京、渤海国的上京龙泉府等,均能纳入到“中世纪都城”的系列中去,“中世纪都城”具有重大的意义。
在讲解“唐陵蕃酋殿与蕃酋像”中,张学锋结合实地考察的经历,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唐陵蕃酋像及蕃酋殿的考古发掘状况,并指出自睿宗桥陵始至唐末,蕃酋像和蕃酋殿的位置,从陵园南门外东西双阙的北侧移到了双阙的南侧。他依据唐陵平面形制效仿都城长安所建的一般规律,提出唐陵蕃酋像所处的位置大致相当于长安城宫城的正门承天门。如以睿宗桥陵为分界点,桥陵修建之前的蕃酋像、蕃酋殿位置大致在承天门之内;自桥陵完成至唐末,蕃酋像、蕃酋殿的位置变动到承天门之外。他强调,蕃酋殿位置的变化与现实中的礼制的变动密切相关,尤其与玄宗即位后的礼制改革关系较大,是现实礼制的影响力在物质形态上的展现。
会后,张学锋与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