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金丝猴研究团队的齐晓光教授课题组研究成果以“Dynamic foraging strategy adapted to heterogeneous environment contributes to social aggregation in snub-nosed monkeys”为题发表在动物学领域top期刊 Zoological Research。
该成果以西北大学为第一研究单位,齐晓光教授为通讯作者,西北大学博士后赵兰、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吉晟男研究员为共同第一作者,西北大学硕士研究生刘嘉辉、杜小冰、杨忆君等人为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灵长类的社会组织复杂多样,群规模从1至800不等,其多样性来源一直困扰着灵长类学家。早期社会生态模型常假设资源竞争是静态的,资源量决定集群规模,因而预测食物丰富的地区更容易出现大型社群。但叶食性疣猴的社会地理格局偏离该预测,大型社群在树叶资源丰富的热带雨林很少见,却在高海拔高纬度山地系统中频繁出现。
面对这一难题,课题组以重层社会的典型代表——秦岭川金丝猴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野外跟踪观察,GPS卫星项圈技术以及样方法等手段,积累了跨度十余年,涵盖三十余项基础指标、上百万条记录的生态行为数据库。通过对群体和群间气候、家域行为、食性、栖息地特征的时空量化统计和疣猴亚科79个物种的种间演化路径分析,研究发现:寒冷多变环境下,食物资源的时空双重异质性使得金丝猴采取动态觅食策略获取高质量食物资源,进而导致家域扩张。扩张后的大家域可容纳更多个体获取集体行动收益,而温暖稳定环境中,小家域内个体更易获得资源防御收益而维持独立小家庭。
近年来,灵长类行为与进化课题组围绕灵长类社会演化,综合生态、行为、遗传等各学科视角与手段持续推进对关键社会组织形态演化的认识,相继在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Science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理论创新和机制解析的高质量学术成果。在此前遗传机制解析的基础上,该工作从资源利用角度阐述了寒冷多变气候促进金丝猴社会单元聚合的生态原理,强调了不同环境下群体多重利益与成本权衡在塑造叶猴社会格局中的重要性,为廓清重层社会演化谜团补上一块拼图。
该工作得到了生态环境部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以及周至国家自然保护区支持。
原文链接:https://www.zoores.ac.cn/cn/article/doi/10.24272/j.issn.2095-8137.2023.047
资源时空异质性促进金丝猴社会聚合的多重证据:群体、群间、种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