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和12日,由我校研究生院主办,研究生工作部和城市与环境学院承办的“研究生科学大讲堂”系列学术讲座在长安校区举行。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李渊副教授和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刘瑜教授分别作了题为“基于GIS的景观环境量化分析”和“地理大数据支持下的社会感知”的学术报告。
李渊的报告首先从2003年到2017年城乡规划新技术的发展进程出发,介绍了他对GIS发展判断。随后,从遥感、GPS的发展情况以及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等方面介绍和展望了城乡规划新技术的前沿和趋势。最后,基于团队关于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地的精细化监测与综合人地环境分析工作,介绍了GIS手段在景观视域、植被遥感、人流承载等方面的应用案例以及在人地关系、大数据应用等方面的发展前景。
刘瑜介绍了由他原创提出的社会感知(Social Sensing)的概念、内容和研究框架,并与传统遥感(Remote Sensing)做了对比讨论,指出社会感知是借助于各类地理空间大数据研究人类时空间行为特征,并进而揭示社会经济现象的时空分布格局、联系以及演化过程的理论和方法。相比于传统遥感技术主要用于捕获地理空间中的自然现象,社会感知方法则长于发现社会经济现象,从而有效弥补遥感方法的不足。随后,他从景观异质性、人群异质性、行为异质性等几个层次的时空耦合进行了深入论述,同时利用实例进行可视化展示和原因机制分析。最后总结展望指出,基于大数据研究人的时空间行为模式,进而揭示其背后的社会经济特征,有助于我们从一个全新角度审视地理学的基本问题;大数据也存在一些不足,解决之道是集成多源数据,包括不同类型大数据以及各种传统数据;GIS需要与应用领域研究人员紧密结合,提供更多的时空分析方法和更强的计算能力。
两场报告为我校地理学科研究生接触学科前沿,感受专家风采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同时,两位报告人专业的科学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卓越的科学成就也为研究生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png)
刘瑜教授作报告

李渊副教授作报告

报告会讨论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