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日本著名唐史学者气贺泽保规教授应邀做客我校“名家讲坛”,为百余名师生作题为《唐代“巡礼”和五台山信仰》的学术报告。
报告结合石刻文物资料和历史文献资料,探讨了隋唐佛教相关问题。气贺泽保规教授试图从“佛教社会”的角度揭示隋唐时代的本质。他向师生展示了房山石经中的《大般若经》,通过对《大般若经》题记的研究发现,安史之乱前,房山云居寺刻经事业的主要支持力量是幽州地区的商人,安史之乱后,河北三镇的幽州节度使和地方官员以及为信仰行动的庶民集团成为两股新的支持力量。唐朝后半期,平民阶层广泛参与了《大般若经》的刻经事业,中心参与者是被视作“巡礼”群体的众多人士。气贺泽保规教授从“巡礼”的角度分析了“会昌灭佛”事件发生的背景,其一是武宗时期周边国际形势的变化,来自北方回鹘和西方吐蕃这两个唐朝境外强敌的压力减轻,使武宗可以从容把握国内的动向;其二是武宗重视内政的姿态,武宗内心对外反抗意识与民族意识的萌芽(也与唐宋变革相关),引发了镇压佛教等外来宗教政策的实施;其三是借佛教信仰名目实行的“巡礼”活动牵连到“逃户”问题,武宗把巡礼民众也当作逃户的农民一样看待,因通过打击佛教以实现王朝经济基础的稳定。报告最后,在场师生就相关内容与气贺泽保规教授进行了交流。报告内容充实、视野宏大,为师生进行中古史研究提供了启发。
气贺泽保规教授是日本著名中古史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隋唐时代的政治、社会、文化史,在府兵制、中古石刻资料、武则天、洛阳学等领域造诣精深。现任明治大学东亚石刻文物研究所所长、客员研究员,东洋文库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