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高校扶贫精实之路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03-12      点击:

地处商洛山区的黄山村的冬日,如同林区一般肃然。但西北大学组织的教育资助活动大会打破了这个小山村的宁静,男女老少齐聚在村委会前。当该校郭立宏校长将资助金发放手上时,受助学生和家长像麦收时的喜悦一般开心。这样的场景每年都会上演。

作为省级帮扶牵头单位,该校2012年开始驻村帮扶黄山村。作为教育工作者,郭立宏校长将教育资助作为了首善之策、治本之策,为黄山村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种下“希望”。

近年来,该校按照陕西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统一部署和省委教育工委“双百工程”结对帮扶要求,始终把扶贫工作视为“服务国家战略、支持地方发展、回报三秦父老”的重要抓手,坚持走高校扶贫精实之路。

富集科教资源与贫困区县需求精准对接

“帮扶区县缺什么就送什么,咱们有什么就给什么。”这是西北大学党委书记王亚杰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西大扶贫实践的基本遵循。

2016年暑期,郭立宏带着经管学院师生行走在安康市平利县11个乡镇,遍访了当地37家社区工厂。“社区工厂是建在社区里、群众中的就业‘园地’,有了它,在东中部看起来已经落后的产能,就可以转移到这里。”

但彼时,当地社区工厂刚刚起步却又经历波折,从最初的50多家减少到不足40家,经常处于半停工状态。问题在于产品废品率高,买家不满意,厂主没钱赚,根源是管理水平跟不上和产业工人水平低。“平利县社区工厂发展缺的是较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员和产业工人,这是帮扶工作的切入点。”郭立宏这么认为。

2017年西北大学在平利县挂牌成立社区学院,开创了高校推倒围墙办社会大学的实践。边建设边培训,三年时间,社区学院已建成拥有1200平米培训场地,软硬件设施齐全的实体机构,编撰出10余册脱贫攻坚读本教材,相继组织了58期扶贫技能培训班,免费培训了2500余名产业工人和管理人员,近六成是贫困群众。

担任社区学院教务长的该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曹炜教授,每个季度都到平利一趟,一是考察扶贫培训的开展情况,二是放不下自己帮扶的26户蜂农。

“前年冬天太冷,中蜂死了不少,去年闹胡蜂,中蜂又损失了一些,今年得好好恢复生产。”曹炜在田间地头养蜂地给蜂农辅导。“养蜂也是靠天吃饭,贫困群众一看光景不好,很容易放弃,有时候一年受灾,几年都缓不过来。”为鼓励蜂农,身兼陕西蜂业协会副会长的曹教授一边带箱送蜂,一边忙着联系客源。

在西北大学另一个结对帮扶区县——安康市汉滨区,该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岳田利教授正忙着给安康圣泰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调试新产品试验型生产线。“如果安康的绿茶没有深加工,产品过于单一,附加值就上不去,企业和产业永远都只能是原材料和初级商品供应商。”岳田利这么看。为此,他将自己团队多年耕耘的富硒速溶茶生产专利免费给了公司,并叫上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同事,为公司搭建了一条生产线,头一年就给企业带来了400万元的利润,而这个企业也多扶持了100余户种茶户。

“帮扶区县缺的是人才、少的是技术,高校富集科教资源,要利用帮扶时机,促进科技资源下沉和科技成果在贫困地区实现转化。”王亚杰说。

近三年,西北大学先后在7个省内贫困区县建立了地方科技工作站,在汉滨区、平利县设立了富硒速溶茶、中蜂养殖、葛根深加工、富硒产业研究等4个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该校还与安康市通过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促进科教资源向安康地区辐射。

扶贫是高校工作“必修课”

很长一段时间,社会上普遍认为扶贫是政府的责任,像高校这样吃“财政饭”,没钱没权没资源,能做的不多。习近平总书记号召:“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凝聚全党全社会力量,形成扶贫开发工作强大合力。”这为高校助力脱贫攻坚提供了根本遵循。

2016年党中央吹响脱贫攻坚战号角,西北大学党政班子将构建扶贫大格局、大思路、大举措,写入年度重点工作,建立由党政一把手担任组长,19个职能部门参与的教育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在省内高校中率先成立处级建制扶贫工作办公室,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和工作经费,并规定“学校主要领导和分管扶贫工作副职领导每年到每个帮扶点至少一次推进帮扶工作”“校常委领导干部每年要参与一次帮扶具体工作”。

党政一体抓,全校齐动员,全力助力全省脱贫攻坚事业。三年时间,西北大学校领导76次投入扶贫实践,全校年均开展帮扶工作120余项,帮扶经费累计600余万元。城市高校与贫困区县、大学师生与贫困群众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扶贫不再是高校选做工作,成为了师生“必修课”。

校级领导与职能处室与黄山村贫困家庭结对帮扶,22个学院与平利县11个乡镇建立“两帮一”机制,附属中小学、幼儿园与平利县中学、平利县初级中学、平利县城关第二小学、平利县中心幼儿园开展对口支援,职业教育学院与平利县职业教育中心共建共享,博物馆、出版社、图书馆实施捐建……全面帮扶态势在西北大学迅速确立。

“脱贫攻坚是高校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鲜活教材,是转变作风、锻炼干部的有力抓手,要把高校扶贫‘必修课’建好用好、学好悟好。”王亚杰这样说。

西北大学还针对帮扶工作提出产业对接精、培训成效实,促销方法精、消费扶贫实,科技转化精、成果落地实,咨询建议精、决策指导实,帮扶措施精、脱贫基础实,“五精五实”扶贫工作要求,突出精准对接、综合施策。

深度培育高校扶贫生态

“扶贫工作上层次、有特色、出成果,关键在构建扶贫生态。有了生态、机制和载体,扶贫就能自然融入高校工作,成为师生工作生活的一部分。”分管扶贫工作的副校长常江这样认为。如何促进扶贫工作自然融入,成为西大扶贫工作的着力点。

每逢重要节日,“优质农产品进高校直通车”展销活动都会在三校区进行,各帮扶区县的商家满载而来、收获颇丰。“一开始估计也卖不出多少,所以我们是抱着宣介的目的而来,没想到这么火爆。”来自汉滨区的王璇经理感慨地说。

西北大学的扶贫产品展销活动呈现出供销两旺的喜人局面,每次展销活动都能实现销售收入20余万元。安康莲花生态猪肉、商洛散养鸡、铜川土豆粉……成为西大教职员工的“口碑”产品。

2019年5月8日,全国首家京东无人超市扶贫主题店落地西北大学长安校区。品牌电商,不仅给师生带来了大数据选品、用户画像分析、自助刷脸结算系统、无人货柜等全新购物体验,也为深度培育扶贫生态提供了有力支撑。

校园京东无人超市扶贫主题店设有扶贫专区和生鲜特营区,平价直销扶贫产品。西北大学联合京东集团与所帮扶的安康市汉滨区、平利县和商洛市商州区建立长期购销关系,依托当地供销社渠道和负有帮扶贫困人口责任的骨干企业,最大限度保障购销行为“滴灌”到贫困群众,“专区、专向、专供、专营”促进消费扶贫成效最大化,确保高校购买的扶贫产品出自贫困群众,消费的金额化为贫困群众的增收。

西北大学还设立食堂大伙陕南特色美食档口,由平利县厨师为师生烹制安康辣子鸡、紫阳蒸盆子、土豆片腊肉等极具陕南风味的特色美食,深受广大教职工尤其是占学生总数22%的陕南籍学生欢迎。

“扶贫是第一民生工程,我们希望贫困群众和高校师生都能享受到切实民生实惠,让扶贫工作成为‘人人可为、人人愿为、人人能为、人人皆为’的平常事。”常江这么说。

无独有偶,“到安康去”的高校教职工休闲旅游热悄然兴起。得益于帮扶工作,安康市各景区对西大职工给予凭证免费优惠措施,助推了贫困区县发展全域旅游工作。西北大学在校内各处宣传屏上滚动播出帮扶区县文旅宣传片,让广大教职工对当地特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传统农耕文化有了更多了解。

“高校消费群体庞大集中,师生社会责任感强、生活理念新颖,是社会扶贫的一支重要力量,有大文章可以做。”郭立宏这样说。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哲浩 通讯员崔延力 徐晓)

原文链接:http://share.cloud.gmw.cn/yunmei-share/?shareTitle=%E8%A5%BF%E5%8C%97%E5%A4%A7%E5%AD%A6%EF%BC%9A%E9%AB%98%E6%A0%A1%E6%89%B6%E8%B4%AB%E7%B2%BE%E5%AE%9E%E4%B9%8B%E8%B7%AF&shareImg=https://s.cloud.gmw.cn/2016/json/upload/resources/image/2016/12/13/6100070.png&shareDes=&sourceUrl=http://s.cloud.gmw.cn/gmrb/c/2020-03-12/1374902.shtml&articleId=1374902&token=85a0708ce3ee3a8446520620f3b0efe7&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要闻聚焦

— Highlights
专题专栏— Special 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