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考古展现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西北大学师生热议习近平致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的贺信
作者:陆航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张邓斓   发布时间:21-10-20      点击:

中国社会科学网西安讯(记者 陆航)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致信祝贺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令考古工作者和高校考古专业师生心潮澎湃。

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中心主任、中亚考古队队长王建新教授告诉记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时强调,100年来,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懈努力,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脉络、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为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王建新说,从仰韶文化遗址的发现开始,经过几代中国考古人矢志不渝的奋斗,不同时期的重要文化遗存不断被发现和发掘。仰韶文化、红山文化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从巩义双槐树、偃师二里头到安阳殷墟、广汉三星堆……通过这些考古实证资料,中华文明的历史轴线不断被拉长,历史信度不断在增强,文明细节不断被丰富,为认识中华文明的特征和形成、发展过程,展现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西北大学考古人沿着汉使张骞凿通西域的足迹,持续开展丝绸之路考古工作。用考古新资料重新书写丝绸之路的历史,促进我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人民的互相了解和理解,以实际行动为共建“一带一路”作出重要贡献。

仰韶文化在黄河流域持续稳定发展,并强力向四方施加文化影响,为后来统一文明的建立提供了重要根基,形成了“早期中国文化圈”或者文化意义上的“早期中国”。科学的考古发掘,深刻改变了国人对祖先和历史的认知,也向世界系统、完整地揭示了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走过百年历程,今天的考古发现不断激发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

10月18日,“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开幕式上公布了“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秦始皇帝陵及兵马俑坑、隋唐洛阳城遗址等100项发现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其中,由西北大学师生及校友主持的考古发现共有25项(新石器6/33,夏商3/10,两周7/15,秦汉4/10,三国至隋唐5/9),占百项发现的1/4。

“百年百大考古发现”项目反映了中国考古学在人类起源、农业起源、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中国早期国家诞生、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等重要学术研究的成果,在各自领域解决了重大的学术问题,实现了新突破,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院长马健表示,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充分肯定了中国考古学百年成就,并对中国考古学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中国考古学从诞生伊始,就以重建古史、重树民族文化自信为初心和使命,百年来,考古工作者怀揣学术报国的崇高理想,通过扎实工作,以物证史,揭示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发生、发展与演进的历史脉络,展示了中华文明灿烂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国现代考古学迎来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西北大学考古学科将认真学习,切实从习近平总书记贺信中汲取强大力量,发扬西大考古学人“志存高远、敢为人先、自强不息、执着奉献”优秀传统,守正创新,完善构建以文化遗产价值为核心的认知、保护、传承“三位一体”学科体系,培养卓越创新人才、坚持原始创新,产出重大学术成果,为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考古学科不懈努力。

马健介绍,1956年,西北大学正式成立考古学专业,是全国最早设立考古学专业的高校之一。目前已培养各类考古人才2300余人。今后,西北大学考古人将坚持“立足长安、面向西域,周秦汉唐、丝绸之路”为特色的学科定位和发展方向,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为国家培养更多专业人才,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国家的长治久安,贡献考古学力量,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作贡献。

原文链接:http://arch.cssn.cn/kgx/ycsf/202110/t20211020_5368143.shtml

要闻聚焦

— Highlights
专题专栏— Special 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