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丝路” “博望”相承
作者:赵建兰   来源:文物陕西    编辑:张邓斓   发布时间:22-07-21      点击:

“博望”是“取其能广博瞻望”,颜师古在《汉书》注中认为,这是汉武帝对“博望侯”张骞博闻多见,才广识远的恰当肯定。诚然,西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的丝绸之路,不仅为古代亚欧人民架起了一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更是连接起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时至今日,这位“丝绸之路”开拓者的精神依然不断地被后人以各种形式诠释、丰富和升华。

抗战时期,国立西北联大(西北大学的前身)历史系考古委员会对张骞墓进行了迄今为止唯一一次正式发掘,并成为师生们祭奠民族英雄,体验忠于民族、凿空开拓、开放包容的丝路精神的基地。同时,这也成为西北联大—西北大学考古学科的发祥地。

张骞为什么要出使西域?抗战期发掘张骞墓有哪些特殊意义?当下,西北大学又是如何传承“博望”精神呢?

张骞走出国门

张骞,字子文,汉中郡城固县人(今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公元前138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目的是寻找被匈奴驱逐西迁的大月氏人,希望能够说服他们返回故土与汉王朝一起,共同夹击匈奴。虽然这个目的最终没有实现,但是张骞的西域之行,联络了当时西域53国,彻底打通了横跨中亚、西亚的陆路交通,成为古代历史上历程最长的国际性贸易通道。

从此,张骞在先后20余年里,不远万里,将中国先进的文化和养蚕、缫丝、冶铁、瓷器、造纸、农业技术,通过这条“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传播到西域各国,同时又将西域的良马、骆驼、乐器、魔术乃至佛教文化带回中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走出国门的使者。

千百年来,在张骞开辟的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各国人民通过对话和交流共同谱写出千古传诵的友好篇章。可以说,张骞对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传播做出了前无古人的贡献。张骞因病去世后被送回故乡城固安葬。

彰显民族精神

张骞墓位于城固县城西北约3公里的博望镇饶家营村。《史记·卫青列传》载:“将军张骞,为大行而卒,冢在汉中。”

1938年,正值抗日战争爆发第二年,由西安迁至汉中城固不到半年(1938年3月16日正式迁离西安)的国立西北联大历史系考古委员会(以下简称考古委员会),因“地邻名迹”“考古探求,责无旁贷”的使命担当,在“西北考古第一人”黄文弼的号召和主持下,积极组织师生调查研究汉中地区文物古迹,其中包括张骞、萧何、樊哙、李固墓以及勉县诸葛亮墓的民间石刻、褒城石门等。

在调查文物古迹的过程中,考古委员会发现张骞墓被严重盗掘,墓前石刻也陷入地下。为保护珍贵文物,决定对汉“博望侯”张骞墓进行抢救性发掘和增修,这也是迄今对张骞墓唯一一次正式发掘。

在考古发掘之前,考古委员会就明确表示张骞“开拓疆土、沟通文化、四裔尊崇、万世瞻仰”,是我国著名民族英雄;之所以选择在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发掘张骞墓,其目标之一就是彰显张骞作为民族精神的意义,并恳请城固县政府发布告示,禁止私人挖掘张骞墓;同时郑重承诺“将来搜求如有所得,即当逐一整理,设法仍归地方保护。”

通过墓葬出土实物以及史料中关于张骞墓的记载,考古委员会最终认定该墓葬确系汉“博望侯”张骞之墓,并在张骞墓前刻立了《增修汉博望侯张公墓道碑记》。这通至今仍矗立在张骞墓左侧的石碑,既是一座考古论证碑,又是一座抗战励志碑;既追述了盛世英雄的煌煌伟业,又抒写了知识分子心系民族安危的家国情怀。

在张骞墓发掘、修缮完成后,西北联大还多次举办面向师生和公众的展览,同时组织学生开展对张骞墓的祭扫活动,用张骞代表的民族精神激励中华全民族的抗日战争,提高公众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如今,已得到妥善保管的张骞墓,2014年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遗址点构成,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墓区还修建了门楼、献殿,苍松翠柏环绕,至今仍然发挥着振兴民族精神、宣传对外开放的教育作用。

甘做“博望”传人

抗战时期对张骞墓的考古,并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发掘研究,而是全程贯穿了保护管理、社会传承的科学理念,可以说,今天西北大学考古学科倡导的文化遗产价值认知、保护、传承“三位一体”的学科体系,在当时已出现雏形。自此,西北大学考古学科与丝绸之路结下了不解之缘。

张骞历尽千辛万苦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寻找大月氏联合夹击匈奴。两千年以后,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中心主任王建新教授及其团队,像张骞出使西域一样也是以寻找大月氏为目标。据考证,大月氏所统治的区域正是在撒马尔罕以南等地区。

经过20年的艰苦努力,王建新及其团队从河西走廊一路追寻月氏人迁徙的足迹到撒马尔罕,最终确认《史记》《汉书》等文献记载的古代月氏和康居的文化遗存,为用中国话语阐释丝绸之路历史提供实证资料和科学依据,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高校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情怀。

为了激励更多的青年才俊能像博望侯张骞那样以科学的思维、精神和态度上下求索、开拓创新,西大文化遗产学院研究生自主筹办了“博望青年论坛”,目前已经连续举办了两届,通过开展多领域、多维度的学术交流,论坛为培养考古青年人才和展示新时代青年考古学子形象,做出了新贡献。

(参考资料: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11月,姚远《西北大学对汉博望侯张骞墓的发掘与增修》;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新疆师范大学黄文弼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编《黄文弼与丝绸之路》。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Ebptt7QtqupPXnH6lbQ_AA

要闻聚焦

— Highlights
专题专栏— Special 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