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创原建设典型案例】西北大学:配套出台“三项改革”系列制度举措 科技成果转化成效凸显
来源:学习强国陕西    编辑:张邓斓   发布时间:24-04-18      点击:

自“三项改革”试点启动以来,西北大学高度重视,以“先行先试、评价激励、提高效率、防控风险”为原则,积极探索改革任务。在中省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在将职务科技成果不纳入国有资产管理的单列管理框架下,从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服务保障、评价激励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精准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深度解决成果转化“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难题。

西北大学

学校拟定了《西北大学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办法》,明确学校职务科技成果不纳入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不纳入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不纳入国有资产审计和清产核资范围,由高转院统一管理,校资产公司联合运营;以作价入股等方式转化职务科技成果形成的国有资产的减持、划转、转让、退出、减值及破产清算等处置,区别于现行的国有资产管理,不纳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管理考核范围,不审批、不备案;完善风险防控,利用职务科技成果从事许可、转让、对外合作、创办企业等行为需经学校授权,对不同的转化额度有不同的审定权限;校资产管理公司出台项目作价投资工作流程,完善相关清产核资及退出的决策程序,确保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后,不会造成重大违法违纪违规风险以及资产损失风险;对于涉及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等事关国家利益和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职务科技成果,暂不纳入赋权管理范围。

在技术转移人才职称评定制度方面,学校坚持“统筹管理、分类指导”,深化“一院一策”改革,修订出台了《西北大学教师职务评聘办法》(西大人〔2022〕1号),在原有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并重型、科研为主型的基础上,增设了社会服务型序列,重点评价在咨政纳谏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的成绩,有突出业绩可申请破格评审。为了区分学科的差异,进一步采取了分类评价的机制改革,即学校只提出相关评价的关键词,具体的量化指标全部下放由二级学院自行制定,较好地解决了学科差异性的问题。

在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学校拟定了《西北大学“技术入股+现金入股”出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根据该办法,“技术股+现金股”可入股产权清晰的科技型企业,打通团队名下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和成果转化收益奖励;成果负责人对学校持有股份可回购,“现金股”可由学校财务部门直接转入企业,“技术股”可择机退出,由校资产管理公司负责;优先鼓励在秦创原总窗口落地的科技成果转化。

西北大学科技园

本轮试点改革成效已显,成果转化数量和金额显著提高,改革以来,学校1500余项科技成果实行单列管理,共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774项,合同额2.96亿元,以转让、许可、作价入股方式进行科技成果转化51项,合同额2728.5万元,完成2项千万级的转化;教师创新创业热情显著提高,截至2023年,共有5名教师通过成果转化获得职称,其中,2人获得教授职称,3人获得副教授职称。截至2023年底,学校成果共在秦创原孵化注册科技型公司14家,吸引秦创原春种基金投资1210万。此外,25支团队入选陕西省“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建设项目,获批秦创原引用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项目12项。

原文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7074595219331665518&cdn=https%3A%2F%2Fregion-shaanxi-resource&item_id=7074595219331665518&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t=1713371144298&showmenu=false&ref_read_id=89092c7a-a200-4caa-83a5-d67148a4bb71_1713423728787&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

要闻聚焦

— Highlights
专题专栏— Special 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