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推进“AI+学科”特色期刊专题建设
作者:陆航   来源:中国社科网    编辑:张邓斓   发布时间:24-11-04      点击: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陆航)10月29日,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卓越科技期刊培育建设项目”支持、西北大学期刊管理中心承办的“AI+学科”特色专题建设研讨会在西北大学召开。

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学术部三级调研员何帅、陕西省高校学报研究会理事长芮海田、西北大学党委副书记张清同西北大学职能部门负责人、各院(系)专家、师生代表及国内期刊代表共50余人与会。西北大学期刊管理中心卫玲教授主持会议。

当前人工智能正成为推动人类进入智能时代的决定性力量。人工智能将会在赋能传统学科和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方面发挥重大作用。近年来,西北大学积极推动“AI+学科”建设、加快构建“人工智能+教育”的新生态。张清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西北大学期刊管理中心近年关于学科交叉融合工作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她希望通过研讨会进一步打破学科壁垒,以人工智能赋能人才培养模式、科研范式、管理机制的优化变革,助推学科高质量跃级发展,催生更具创新性和实用性的科研成果。

以人工智能技术的新发展为驱动,变被动接受为主动适应,变缓慢发展为持续更新,对发展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对学科体系进行动态调整,对教学方法与技术进行完善优化,可能是未来学科变革和规划的重要任务。主题报告环节,西北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耿国华探讨了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探索与实践。耿国华从文物快速采集建模、博物馆信息化管理、破损文物虚拟修复、古人面貌虚拟复原、文遗展示传播新技术、遗迹历史空间重现等方面阐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如何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创新发展。他提出要,与西北大学期刊中心合作推进“AI+专栏”建设、推出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专刊、推动全国数字文化遗产大会在西北大学召开。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白永秀提出,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人的劳动创造价值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AI改变了人类创造价值的形式,但并没有改变本质。AI作为人类赋能的一种技术,属于生产力范畴,只是人们社会关系的基础和表现方式。

人工智能与传统学科的关系,不是人工智能挑战、冲击传统学科,而是二者交叉融合、双向赋能、共谋共创、重塑体系。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韩英锋提出,当前,多学科交叉范式的逐渐深入发展,对传统化学合成提出了更精确、更高效的新要求。韩英锋介绍了化学研究领域由自动化合成迈向智能化的发展历程,展示了实验室自动化平台的发展历程,强调自动化合成技术与人工智能结合以期实现化学合成的智能化闭环策略,展望了该领城的未来发展前景。

岩画是一个难以理解的图形符号系统,用计算机技术识别和释读岩画图形符号将开拓岩画研究的新方向。在解读大麦地岩画图形符号的同时,将它与甲骨文字形作比较,可能会得出较为意外的结果。西北大学科学史高等研究院教授束锡红作了题为“数字人文方法在岩画典型符号图形相似性识别及释意中的应用”报告,分享人工智能在岩画图形符号与甲骨文对比应用的最新研究成果。束锡红提出,将计算机技术与传统方法的结合运用到典型的岩画图形符号与甲骨文的对比中,增加了岩画释义解读的科学性与准确性,是岩画研究的最新方法与趋势,同样为汉文字的起源提供了一种可能。一旦破解岩画图形符号系统,对人类早期文明的认识价值将无法估量。

交流研讨环节,期刊界与会代表探讨了“AI+学科”领域的前沿动态和期刊专题建设的发展之路。期刊负责人与编辑结合各自期刊发展现状,围绕人工智能大环境下期刊学科交叉融合建设的困境、机遇与挑战,交流如何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推动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创新发展,发挥期刊在学术交流与知识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为期刊的高质量发展探索新思路和新方法。与会学者提出,准确把握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术期刊要关注人工智能的最新发展,通过“AI+学科”特色专题建设将学科转型升级和融合交叉的成果转化为社会经济各领域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强大动力,为强国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原文链接: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411/t20241101_5798065.shtml

要闻聚焦

— Highlights
专题专栏— Special 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