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四普”路上寻访乌恰特石窟
来源:学习强国    编辑:张邓斓   发布时间:24-12-09      点击:

12月1日清晨,初冬的新疆和田,积蓄了一夜的寒冷还没消散,记者就随和田地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队的队员们一道,带上相机、无人机、RTK等普查工具,从墨玉县萨依巴格乡乌恰特村出发,目的地是村子附近的乌恰特石窟。

一行人在没有路的山野里徒步走了20多分钟,才望见这个神秘的石窟。乌恰特石窟位于喀拉喀什河西岸的崖壁上,目前仅发现1个洞窟。约百年前,探险者斯坦因在这里考察时发现了它,但后来由于崖壁上方坍塌,堵住了入口,洞窟便失去了踪迹。

“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寻找这个石窟。”和田地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文博科科长买提卡斯木·吐米尔介绍说,直到2021年,国家文物局组织开展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工作时,队员们才通过当地人提供的信息,通过机械清理找到了它。

文物普查队前往乌恰特石窟的路上。刘萌萌 摄

“走吧!我们爬上去看看。”望着大约60°的陡坡,记者胆怯、却步。“今天算轻松的,前几天在尼雅遗址普查时,我们平均每天要在沙漠里徒步十多公里。”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助理馆员王二军说,“今天爬上去只要1个小时。”

山路崎岖、陡峭,远处的村落越来越小。眼看普查队员已快要登上崖壁,记者手脚并用,跟了上去。距离石窟仅有几百米时,因为水位上涨,河岸无法过人,大家只能绕到后方登到崖壁顶部,再往下走。

休息时,买提卡斯木向大家分享了自己参加“三普”时的情况。“当时条件不好,许多点位的数据都不够准确,所以这次普查,要弥补上这些遗憾。”买提卡斯木说,和田地区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该地区多半普查点分布于高山沙漠之中,交通不便,“四普”复查任务有646处,难度很大。

为了追赶进度,队员们的午饭以馕为主,要是普查点靠近乡镇,那就很幸福,可以到小饭店里饱餐一顿。

小憩过后,普查队员便往石窟洞口前进。

经历了前后3个小时的奔波,我们终于见到乌恰特石窟的“真面目”。接下来,队员们拍照测量、核对记录、无人机拍摄……动作麻利,井井有条。

运用无人机拍摄的队员被称作“飞手”。来自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的普查指导员娃斯玛·塔拉提就是其中之一。

无人机起飞后,娃斯玛熟练地操作着遥控器操纵杆,按照设定飞行范围、路线自动拍摄。“自动拍摄能尽可能多地获得连续照片,再通过内业分析存储,补充文物更多数据,也为下一步数字化留存资料信息。”娃斯玛说。

队员麦提玉苏普·伊米尔哈负责RTK测量仪的操作。这个设备可以接收卫星信号,实现高精度定位。尤其是对于不规则的形状,RTK测量仪可在每个转折点及中心打点,这样产生的数据再配合无人机拍摄的720°全景照片,就能够较为精准地绘制出石窟的轮廓、范围等关键信息。

“通过测量,我们发现这是一个很方正的石窟,里面人工开凿的痕迹很明显。”买提卡斯木介绍,这是“四普”队员第一次进入石窟内部。

返回的路上,记者只感觉脚上的鞋被湿软的泥土“拖拽”,仿佛重了好几斤。可队伍里没人在意是否脏了鞋裤,大家都在讨论着明天普查点位的准备工作。

“四普”路上,文物普查队队员们在山河间跋涉,记录下的不仅是文物数据与资料,更书写着对这份事业的热爱与敬畏。

原文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9310463890364287929&item_id=9310463890364287929&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t=1733392146935&showmenu=false&ref_read_id=265d8a0c-c812-4537-b01b-4ed964fddd2a_1733703259458&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



要闻聚焦

— Highlights
专题专栏— Special 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