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吕扬 通讯员 史涛
“这次走进西北大学,近距离接触了许多优秀的科研团队,我们真切感受到了科学家们立足本职、拼搏奋斗、创新创造的爱国热情和使命担当,这种精神催人奋进,令人感动。” 这是参加此次“爱国情 强国志 报国行”主题活动采访团成员的普遍感受。
西北大学以“公诚勤朴”为校训,在117年的办学历程中,涌现出了时代楷模侯伯宇、“中国的骄傲”王戍堂、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张国伟、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等一大批先进典型,他们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在各自的岗位上,生动诠释和丰富了“爱国奋斗”精神,使知识报国、科学报国成为西北大学精神文化的主旋律。
从底蕴厚重的校史资源中汲取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是西北大学的鲜明优势。学校持续开展师生先进典型群体挖掘培育和学习宣传,把爱国奋斗精神具象为可感知、可学习的感人事迹,通过长期、系统的精神引领和潜移默化,营造了成风化人的好生态。
在系统开展校史编研的过程中,学校集中整理了杨拯陆、罗健夫、郭峰、龚全珍、侯伯宇等不同年代优秀师生的爱国奋斗故事。同时,把挖掘与培育相结合,学校在教师中广泛开展教学名师、师德标兵、教书育人楷模等评选,在学生中持续选树优秀大学生标兵、“最西大”学子、美德青年等,在优秀毕业生、杰出校友中遴选“紫藤奖”“玉兰奖”获得者,身边典型的倍增效应不断显现。
师生先进典型成长于校园,他们的爱国奋斗故事和精神映照着校园。近年来,学校通过实施“雕刻西大”工程,建成了集中呈现各个历史时期西大人报国情怀的校史馆,全国重大先进典型侯伯宇先进事迹展览馆,在校园内为先进人物塑像,把优秀师生的画像和事迹悬挂于教室、走廊等公共区域,每天数万名师生行走其间,经年累月地感受着精神力量的高度、广度与温度,激励全校师生勇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西北大学开展师生先进典型群体挖掘培育和学习宣传,触及了师生精神,塑造了师生灵魂,全校上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意识不断增强。广大教师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广大学生主动选择在艰苦条件下实现人生梦想,走出了一批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全国优秀志愿者、建功立业先进典型、青年五四奖章集体、镜头中的最美支教团等青春榜样,带动着更多西大学子在奉献社会中历练能力才干。
在师生先进典型的精神引领下,爱国奋斗成为师生鲜亮的精神底色,伴随校园里每一个师生个体,向着更持久、更广阔的时空延伸。近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校园,师生中先后涌现出了为恢复丝绸之路历史风貌作出重要贡献、三次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鼓励的中亚考古队,20年扎根乡村、坚守教育扶贫一线的“中国好人”陈伟星,以及9名“陕西好人”,陕西省岗位学雷锋标兵和陕西省学雷锋活动示范点等新时代先进典型。
同时,在张国伟、舒德干、张宏福、赵国春、张岂之、彭树智、何炼成等科学家们爱国精神、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奉献精神、协同精神、育人精神的感召下,西北大学师生争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者、建设科技强国的奉献者、崇高思想品格的践行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师生们将“论文”坚定地写在陕西、西北、中国的广袤大地上,在陕西省实施“五新”战略任务、奋力追赶超越和在践行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的征程中,贡献着“西大智慧”和“西大力量”。
原文链接:http://esb.sxdaily.com.cn/pc/content/201912/16/content_588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