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西安讯(记者 陆航)江西海昏侯墓的发掘,为秦汉历史文化研究提供更为丰富的内容,引起了学界的关注。该墓的保护与发掘实践,也为文物保护与考古学的进步提供可贵的经验和多方面的积极启示。10月19日,中国秦汉史研究会、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江西师范大学海昏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和巨野县委县政府共同主办的“昌邑王国·海昏侯国与汉文明学术研讨会”在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召开。大会开始前,与会代表们对日前因病逝世的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院长、西北大学考古学科领头人段清波教授进行了默哀追思。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徐卫民主持大会开幕式。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是我国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好、结构最完整、功能布局最清晰、拥有最完备祭祀体系的西汉列侯墓园,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海昏侯墓的发现与发掘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学术界对此展开了考古及相关历史文化方面的研究。一方面,学者们通过对墓主身份的考证,确立了墓主刘贺的身份,并对相关传世史料记载进行了补充、勘正,使得已经定型的历史人物评价体系得到重新认识。另一方面,学者们通过对墓葬形制和出土文物的研究,充实了学界对汉代政治结构、经济制度、社会风俗的认识,使得相关历史问题的研究更进一步。”西北大学副校长常江在致辞中表示,海昏侯墓的考古调查和考古发掘,启用了协同创新形式。参与本次发掘工作的,除了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南昌市、新建区文博单位联合抢救性发掘外,由国家文物局安排,长期经历考古一线工作实践,学养、经验和学术眼光均为一流的考古学者信立祥、焦南峰、张仲立等组成专家组参与工作,提高了质量水准,保障了尽可能完整的考古信息的获得。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及科研机构的西北大学校友会同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全国十余家科研单位就此形成了合作关系。这种工作方式对于其他考古工作,甚至其他学科方向的学术课题的研究,具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常江介绍了西北大学以文化遗产价值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丰富的教学科研成果以及对我国文博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肯定了此次研讨会对促进汉文明研究、推动秦汉历史与区域考古文化研究的深远影响。他说,西北大学考古学研究起始于1938年西北联合大学历史学系考古学组对张骞墓的调查发掘。新中国建立后,西北大学服从国家文物事业整体布局,于1956年设置全国第二个考古学专业。经过60多年的发展,目前的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已经成为专业设置全面、目标方向明确、学术团队充实、科研条件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的国内一流考古学科,是我国文物事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西北大学考古学科在国内最早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学科体系(以考古学研究为价值的认知体系、以文物保护技术为价值的保存体系和以文化遗产管理为价值的实现体系),是我国文化遗产事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结合所在区位优势,形成了以周秦汉唐和丝绸之路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为重心的研究特色,在西北地区史前文化研究、早期周秦文化研究、古代游牧文化研究、历代长城综合研究、佛教考古研究、科技考古研究以及文物分析、土遗址保护等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研究、文化遗产管理和大遗址保护规划研究等领域,具有明显的学科优势和鲜明特点。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西北大学考古学进入A+学科序列。
江西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义旺在致辞中回顾了江西师范大学的建校历史与历史学科的建设历程。江西师范大学高度重视南昌汉代海昏侯墓的发掘,并成立了海昏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陈义旺向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对海昏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在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与历史文化资料整理的工作中给予的帮助致以感谢。
巨野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广利在致辞中提到,巨野是两代昌邑王的故城,巨野遗址考古研究工作的开展,对汉代历史文化的研究与交流举足轻重。他进一步介绍了昌邑古城目前的考古发掘情况,并诚邀与会专家学者莅临考古现场研究指导。
专家学者代表、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吕宗力在随后的发言中介绍了海昏侯墓的概况与海昏侯刘贺的生平。他指出,海昏侯墓的考古发掘引发了涉及政治制度纪实、法律制度、政治文化、地域文化、经济交通史、思想史、经学史等多个领域内的学术讨论与研究,入选2017年度的中国十大学术热点,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点、焦点。吕宗力对研讨会在促进昌邑文化和海昏侯国文化持续发展、拓展新视野、增添新动力、催生新成果等方面寄予厚望。
研讨会议程分为大会报告与分组讨论两部分。大会报告充分体现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子今在题为《“宗庙”与刘贺政治浮沉》的大会报告中,论述了宗庙在刘贺大起大落的人生历程中的作用。王子今认为,宗庙是政治能力和政治资质的重要表现形式,在秦帝国和汉帝国这样的政治实体中,政治权力的流转、继承与执行,都与宗庙文化符号有一定关系;吕宗力以《“昌邑不终,天之去就”:从< 汉书·五行志>看刘贺的“天意验证”》为题,从西汉政治文化中的灾异论述体系出发,结合《汉书·天文志》与《汉书·五行志》的内容,进一步说明“天意验证”与“天谴异灾”在论证刘贺废黜正当性中的重要作用;菏泽历史文化与中华古代文明研究会会长潘建荣在题为《汉废帝刘贺的失败与汉宣帝的成功》的报告中,对海昏侯刘贺的性格、生平及废黜原因进行了分析。
经过五年的抢救性科学考古发掘,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墓园、主墓及三座袝葬墓、车马坑以及祠堂、寝殿等遗迹得到完整呈现,出土各类珍贵文物1万多件(套)。在考古发掘方面,海昏侯墓发掘专家组副组长张仲立教授作题为《海昏侯墓园五号墓初探》的大会报告。他介绍了五号墓墓葬的几个重要礼制问题,包括刘贺墓独特的祔葬、祔葬的尊卑次序、祔葬与殇葬,刘贺父子丧葬礼仪、祔葬设祠形式特点等。张仲立指出,五号墓的发掘不仅为确认子墓归属提供了证据,也为研究者了解该墓丧葬礼仪内涵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考古资料。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朱晨露博士在题为《汉霸陵遗址考古新发现》的报告中,从汉霸陵的历史地理概况,汉霸陵考古工作进展与出土文物等方面介绍了汉霸陵遗址目前的考古发掘工作。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张翔宇研究员在题为《西安汉代墓葬新发现》的报告中介绍了栗家村汉墓的考古发掘情况与珍贵的出土文物,并对墓葬年代和墓主的身份与地位进行了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徐龙国研究员在《海昏侯出土砝码用途浅析》中对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汉代砝码衡制及其用途进行了介绍与探讨。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博士后薛程作题为《三原天井岸汉代礼制建筑遗址相关考古工作成果汇报》的报告,展示了天井坑遗址的三维复原模型。
海昏侯墓考古发掘的意义,得到了不同领域特别是历史和考古学界的高度认同, 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它将极大推动汉代历史研究和考古研究。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不仅激发了学术界对墓葬和出土文物的研究,也重新引发了学术界对西汉中期政治史以及相关历史人物和历史地理的深入讨论。由于考古成果的科学整理和系统公布尚需时日,目前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随着考古成果的渐次公布,汉代历史的研究将再上新台阶。苏州大学臧知非教授表示,此次大会报告对于学界重新认识传世文献的史学价值,进一步把握考古学与历史学之间的支撑关系,认识汉代社会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料。
江西师范大学海昏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教授赵明介绍,此次会议收到论文40余篇,内容涵盖了昌邑王、海昏侯以及西汉历史文化的相关内容,涉及了汉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与社会制度各个方面。与会学者通过考古学和历史学的高度结合,将文献资料同考古资料联系在一起进行考察,充分体现了史学研究中两重证据法的运用,推动了史学研究与文化研究、文化产业的结合。
西北大学副校长常江致辞 丁欣妍/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龙国作大会报告 陆航/摄
原文链接:
http://www.cssn.cn/zx/xshshj/xsnew/201910/t20191022_501841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