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应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哲学理论自身发展的双重需要中,当代中国哲学正在拓宽研究视野、彰显中国气派、塑造时代精神,成为时代发展的先导。10月12日,“西北大学哲学恢复办学40周年座谈会”在西北大学长安校区举行。西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赖绍聪教授,西北大学申仲英教授、周树志教授、张富昌教授,《世界哲学》常务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鉴传今研究员,陕西省哲学学会会长、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一级学科带头人张周志教授,陕西省价值哲学学会会长、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院长袁祖社教授,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哲学学科带头人刘吉发教授,《延安大学学报》副主编、哲学学科带头人冯志宏教授,《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卫玲教授等,同来自国内相关研究、出版机构和其它高校哲学学科的学者代表,西北大学相关部门代表、79级和历届校友代表100余人出席本次座谈会。与会代表围绕哲学研究思路、学科发展和学术协同创新展开交流与研讨。西北大学哲学学院党委书记李波主持座谈会。
西北大学副校长赖绍聪介绍,哲学是西北大学办学历史最为悠久、学脉积淀最为厚重的专业和学科之一。早在上世纪20年代,“哲学门”便在西北大学设立,1979年恢复本科招生以后,又历经政治理论系、哲学系、管理科学与哲学系、应用社会科学系哲学教研室、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的更迭嬗替,绵延至今。在艰苦卓绝、源远流长的办学历史中,西北大学哲学学人滋兰树惠,薪火相传,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教学、科研和管理人才,在西部乃至全国享有较高声誉。进入新时代,在党中央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方针指引下,借助“一带一路”战略和“双一流”建设东风,西北大学党政领导及校内外有识之士,反复商议哲学中兴大计。2017年,为进一步完善学校学科设置,为“双一流”建设、人才培养提供学科支撑,学校决定以哲学和社会学学科为基础独立组建哲学学院,哲学学科发展步入快车道。当前,西北大学正在朝着建设“国际知名的有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这一宏伟目标阔步前进,西北大学始终坚持“回归常识、抓住本质、尊重规律、注重长远”的发展理念,人才队伍持续壮大,基础设施积极完善,学科建设不断优化,综合实力显著提升。西北大学哲学学科将继承传统,在砥砺奋进中,不忘初心,再谱华章。
赖绍聪说,西北大学的发展为哲学学科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环境与交流平台。作为综合性高水平大学,哲学本来就有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文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中国思想史、科学技术史等多学科交叉、多学科融合发展的交叉优势。哲学专业和学科探索形成了老庄哲学文化节、关中哲学文化考察、终南宗教文化考察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方式。哲学学院成立以来,在学院领导班子的团结带领下,已经在人才引进、团队凝聚、科研提升、平台建设、内部挖潜、管理再造等方面做出巨大努力,取得可喜的成果,在2018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与2019广州日报大学一流学科排行榜中,西北大学哲学学科分别排在第35位和33位。哲学学院正在按照综合改革方案,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抓好各项工作,尤其为申报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做积极准备。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西北大学会迎来哲学学科和专业的全面振兴和更大辉煌。
“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西大哲学走过近百年可歌可泣的坎坷历程。”西北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张学广教授表示,多年来,在无数学人的坚守和众多学子的成长中,西大哲学百年学脉生生不息。回顾40年乃至近百年的发展历程,西大哲学办学有两个鲜明的特点:第一,形成了学科交叉优势。哲学在人文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的交叉中开展研究,在国内有巨大影响的中国思想史侯外庐学派,有着史学与哲学交叉的优势;宗教学在历史、哲学、文学领域进行交叉研究;科学技术哲学在哲学、经济管理、科技史领域开展交叉研究;美学在哲学、文学、艺术学领域实现交叉。在哲学学科内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也具有交叉会通的历史和趋势。第二,形成鲜明的地域特色。十三朝古都——西安,文脉厚密之地——关中,丝绸之路的主道——大西北,成为影响人才培养和学科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中国哲学尤其关学、西北宗教成为重要的聚焦点,西北大学专门成立了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关学研究院、玄奘研究院等研究机构,不断产生地区性乃至全国性的影响,成为西大哲学曾经绵延之所在和未来发展之成长点,也成为老庄哲学文化节、关中哲学文化考察、终南宗教文化考察等人才培养方式以及关学校地合作的重要资源。
“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实的学理基础,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对中国哲学的期许,也是中国哲学工作者肩负的使命与担当。不断探寻当代中国哲学创新的科学路径,有助于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促进中国哲学长足发展。”张学广说,当代中国哲学创新是体现文化自觉的学术探索,它通过对社会生活和哲学研究中重大问题的辩证思考与科学解答,推动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面对新时代,我国哲学界努力整合学术资源,形成有效的对话合作机制,彰显了立足现实的时代使命感,逐渐形成了富有创造力的发展路径。西北大学哲学学院正在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宗教学4个学科团队,继承和发扬西大哲学人艰苦奋斗的不屈精神,对未来作出清晰规划,将充分发挥学科交叉和地域特色优势,乘着新时代的东风真正办好西北大学哲学学科。
陕西省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会长、长安大学戴生岐教授代表校友致辞,深切回忆当年的求学时光,对老前辈们的教导致以诚挚的感谢,为母校哲学恢复办学40周年以来所取得的成就由衷喜悦,希望全体同仁能够强化担当精神、科学方法和求是情怀,继续发扬综合性大学重视人文学科培育的好传统,永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中国哲学学科体系日渐完善、学术研究不断深化、学术成果日益丰富、学术人才大量涌现,成为哲学学科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支撑性学科。尤其改革开放以来,富有创新意识的学人在彰显当代中国哲学创新特质的过程中筚路蓝缕,力图在思想中把握我们所处的时代,并在塑造时代精神的同时实现当代中国哲学的内在超越。《世界哲学》常务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鉴传今研究员表示,西北大学是哲学研究的重镇、思想创造的基地。40年来,西北大学哲学学科迅速发展,学术内涵日渐深刻,学术队伍不断壮大,形成了自由探讨的氛围和蒸蒸日上的态势,这也正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缩影。他希望西北大学哲学学科能够牢牢抓住新时代的好时机,围绕“传统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三大体系的研究创设”两大主题进一步发展,与全国哲学界共创哲学学科美好未来。
当代中国哲学以深刻的洞察力审视社会发展的基本结构、基本特质,确立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价值理念,并深入解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进程中的哲学问题,回应了时代要求、促进了社会发展。陕西省哲学学会会长、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一级学科带头人张周志教授代表省级学会致辞,对几十年来积极投身陕西省哲学学科建设的西北大学前辈学人致以崇高的敬意。他表示,哲学学院自成立以来成果丰硕,喜事连连,他望哲学学院能够秉持“思考真学问,著写真文章,培养真人才”的三“真”精神,并祝愿西北大学哲学专业“四十不惑”,再创辉煌。
当代中国哲学在深入解析“哲学中的问题”的同时,也使“问题中的哲学”得到长足发展和广泛传播。当代中国哲学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始终在场,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我们时代的精神气质、体现了哲学自身的升华。与此同时,面对纷繁复杂的时代难题,持续创新的当代中国哲学实现了研究主题的时代转化,在解决引人关注的理论问题过程中推动了时代发展。陕西省价值哲学学会会长、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院长袁祖社教授代表兄弟院校致辞,表达了真挚的感谢和殷切的期望。他认为西北大学哲学学院拥有大格局、大气象、大方略,哲学人才们有眼光、有远见、有创见。他倡议兄弟院系加强交流协作,携手创建具有西部特色的学术共同体,打造属于西部的哲学品牌,为推进中国特色学术体系与学术话语贡献力量。
自20世纪上半叶中国哲学学科诞生以来,哲学学科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面对时代挑战、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带入新境界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哲学研究更加自觉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学科方法愈加科学有效,学科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多年来,我国哲学界进一步翻译和整理出版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哲学著作,译介了大量西方哲学名著和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同时,中国哲学经典与现代中国哲学名著也陆续被译成多种语言在海外传播。哲学界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地位的基础上,努力融汇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精华,寻求当代中国哲学的综合创新。面对共同的时代课题,我国哲学界努力整合学术资源,形成有效的对话合作机制,彰显了立足现实的时代使命感,逐渐形成了富有创造力的发展路径。在随后进行的“哲学学科与专业座谈会”上,周树志教授、鉴传今研究员、张周志教授、袁祖社教授、刘吉发教授、张学广教授、冯志宏教授、刘海伟博士等专家学者就哲学学科建设、哲学研究现状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讨。大家认为,回顾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在哲学一级学科建设不断加强的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逻辑学、伦理学、宗教学、美学、科学技术哲学等哲学二级学科的教学与研究也得到丰富和深化。我们要推动富有创造性的综合研究,实现哲学二级学科的融会贯通,形成哲学与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思想共享的良好格局,同时加强哲学与心理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等自然科学的对话与合作,在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研究中集思广益、开拓创新,进而促进当代中国哲学教育深入发展。
与会学者提出,中国哲学是具有人民性、实践性、系统性和创新性的哲学体系。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中国哲学研究要围绕新时代的哲学主题,紧扣新时代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发挥凝聚人心、成风化人的作用,对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变革作出哲学阐释,为中国发展提供应有的学术支持。与此同时,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积极参与世界哲学对话,努力发出原创性的中国哲学声音。
原文链接:http://www.cssn.cn/zx/bwyc/201910/t20191014_5013841.s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