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年轻直博生”成“网红” 我市19岁大学生直博攻读复旦大学
来源:西安日报    发布时间:18-12-03      点击:

 记者 张潇 通讯员 魏梦鸽  张玮

 我就是想搞研究!生命科学有非常多亟待探索的领域,我想以自己的微薄之力,试着为这个学科作一点点贡献。”19岁的何懿斐坚定地说。这是西北大学今年走出的最年轻直博生,这个消息这两天在许多学子中被刷屏,但是,何懿斐谦虚地说:其实我并不厉害,我只是按照自己想走的路,一步一步走了下来。

 

直博之路靠的是一步一个脚印

何懿斐是宁夏银川人,她的母亲是小学数学老师,父亲是医生。父母工作比较忙,为了更好地照顾她,3岁多的时候,母亲就带着她一起上班,让何懿斐在自己工作的小学学前班读书。

15岁那年,她以高出当地一本线70多分的好成绩考入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基地班)专业。

小时候,我看不懂爸爸每天都在干什么,但是我觉得很有趣,长大了我也想当一名医生。就这样,何懿斐带着她的医学梦来到了西北大学。本科期间,她成绩优异,三次获得一等奖学金,连续两年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现在,19岁的她已经作为直博生被复旦大学临床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录取。

大一下学期,年仅15岁的何懿斐通过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实行的本科生导师制进入了昆虫实验室,跟着教授班主任谭江丽老师学习昆虫方面的知识,研习昆虫的捕捉以及标本制作和存放。

学院宠爱式的教育方式,让每个孩子都有自主选择实验室的机会。如果学生不喜欢这个实验室的内容,完全可以换去另一个实验室。我认为培养兴趣才是这一阶段的学生最重要的事。谭江丽介绍道。何懿斐的科研热情,就是在每一次观察虫子、采集虫子、研究虫子的过程中逐步生根发芽的。

 

搞学术研究是兴趣使然

为了拓宽自己的研究领域,一年后,何懿斐进入西北大学国家微检测中心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在这里,她主要学习细胞培养、细胞分选、流式细胞等生物化学和细胞方面的相关知识。我想学更多的东西,这样以后自己的路就会更宽。带着这样的信念,何懿斐坚持完成好每一次实验,在学好课程的基础上逐步挖掘出了自己的学霸潜力。从简单实验显微镜的操作,到对竹节虫、胡蜂进行的小课题研究,之后挑战杯潜蝇茧蜂亚科Utetes属与Rhogadopsis属的分类研究,再到顺利发表SCI论文,这位西大姑娘并没有因为年龄小而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她不断为自己加分

得益于老师们的言传身教、实验室的扎实训练、师兄师姐们的帮助以及宿舍良好氛围,四年里,何懿斐有了长足的进步。我的文献整理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和学术科研水平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科研对于我而言不仅仅是为了完成学业,而是兴趣使然。如今的何懿斐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走得愈来愈自信。

 

将专业知识用于志愿服务

2016年,何懿斐参加了关于宁南山区特殊儿童教育及生活现状调查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何懿斐和队友们在山区一待就是十天,接触的大都是聋哑学生或者患有唐氏综合征的孩子。白天,他们给孩子们上课,晚上,他们走访调研特殊儿童的家庭及其生活情况,搜集整理相关资料。他们还带孩子们逛超市,这些孩子很少有机会去采购,我们想让他们像正常的孩子一样,站在货架前挑选自己心仪的零食。 ”何懿斐带着惋惜的声音说,当时我们不觉得累,也不觉得苦,就是每天看着这些孩子们,特别心疼。回到西大后,何懿斐还去了西安市启智学校(残障儿童学校)做志愿服务。我的力量虽然微小,但是仍然想要用自己的努力传递爱心。何懿斐说。学院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活动,将他们掌握的专业知识以志愿服务的形式应用于实践。何懿斐在这一点做得非常好。生命科学学院辅导员梁靖介绍。

近两个月,何懿斐正在复旦大学的实验室做毕业论文研究,研究方向主要针对肠癌患者的代谢问题。实验室在一所医院的楼顶,我第一次走进去的时候,看到医院有很多人,因为化疗的缘故,他们没有了头发,那一刻我真得十分难过。何懿斐用几近颤抖的声音说着,我家里的亲戚有因为胃癌去世的,所以我很想为这个学科做点什么。我开始慢慢理解了爸爸的工作,也渐渐明白了他在我选择偏向医学专业之时,嘴角微微扬起的笑容。

原文链接:http://epaper.xiancn.com/newxarb/html/2018-12/03/content_358668.htm?div=-1

要闻聚焦

— Highlights
专题专栏— Special 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