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0世纪中国最大的大学联合体之一,西北联大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成果,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书写了辉煌篇章。发掘和整理西北联大的办学历程和办学理念,对于深刻认识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确保高等教育区域优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11月9日,第七届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在西北工业大学南校区召开,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衔命东来:话说西北联大》首发式同时举行。西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赖绍聪,陕西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出版管理处处长高彦平等同西北联大关联院校的代表一起出席论坛和首发式。
“西北联大孕育出的大学精神在今天弥足珍贵。西北联大的历史说明大学应当是民族精神的自觉发扬者,应当是国家战略的自觉实践者,应当是民族文化的自觉传承者”。赖绍聪在讲话中表示,高校“双一流”建设离不开文化底蕴的滋养,传承西北联大“发扬民族精神,融合世界思想,肩负建设西北之重任”的办学宗旨和教育理念,讲好西北联大故事,是高校加强文化建设、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姚远教授新著《衔命东来:话说西北联大》,是西北联大研究由理性论证转向讲好中国故事的一次重要转型。以西北联大的研究成果为载体,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创造性转化,把西北联大故事里的家国情怀、民族大爱等光辉思想,用于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通过深挖西北联大的文化和精神内涵,追寻高校文化的根与魂,进一步突显了历史文化底蕴对于学校发展的重要作用。
《衔命东来:话说西北联大》以抗战时期的档案资料为依据,选取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以故事的形式,生动活泼、严谨认真地讲述了抗战全面爆发后平津地区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及国立北平研究院一部,衔命内迁来陕组合办学,由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到国立西北五校的办学历程,以及它们如凤凰涅槃般化身西北,绵延民族文脉,教育报国,共赴民族危难的历史故事。深刻反映了西北联大传承五千年灿烂文化、融合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办学理念和高远追求,集中表现了优秀知识分子救亡图存、共赴国难的民族精神。与会学者肯定了该书的材料运用和表现形式,认为该书以故事讲历史,尊重历史又能活化历史,是有故事有温度的情怀之作,为以后深入开展西北联大研究增加了新的角度和基础材料。
该书作者姚远教授和媒体见面并接受访谈。姚远在采访中介绍,抗战全面爆发后,日本将中国大学列为破坏目标,大学损失惨重。1937年9月10日,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为基干,设立长沙临时大学;以国立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干,设立西安临时大学。长沙临时大学不久迁至云南,合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安临时大学迁至汉中,改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
1938年3月6日,西安临时大学全校千余师生先乘火车到宝鸡,然后徒步130多公里,渡过渭河、翻越秦岭,到达陕南汉中。4月,教育部下令将西安临时大学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5月2日,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在城固县校本部举行了开学典礼,设6个学院23个系。西北联大沿袭西安临大制度,不设校长,由校务委员会、常委会商决校务。1938年10月,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第45次常委会通过决议,以“公诚勤朴”为校训。国文系教授黎锦熙撰文对校训加以解释,指出“公”是以天下为公;“诚”是不诚无物,诚心诚意;“勤”是勤奋敬业;“朴”是质朴务实。黎先生又撰写了西北联大校歌,其词曰:“并序连黉,卅载燕都逈;联辉合耀,文化开秦陇。汉江千里源蟠冢,天山万仞自卑隆;文理导愚蒙;政法倡忠勇;师资树人表;实业拯民穷;健体明医弱者雄。勤朴公诚校训崇。华夏声威,神州文物;原从西北,化被东南;努力发扬我四千年国族之雄风!”校歌抒发了广大师生开发辽阔西北、振兴中华民族的壮志豪情。西安临大和西北联大还出版有《西安临大校刊》、《西北联大校刊》,现存30期100多万字,包括后来分出的各院校校刊,记载了西北联大与分置后各校的历史。抗战胜利后,除西北工学院、西北师范学院一部分迁回平津,复校为北洋工学院、北平师范大学外,主体及其他院校则永留在西北,在陕西省形成了文、理、工、农、医、师范等门类较为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
“西北联大从抗战全面爆发之后,在西安合组而成,由此奠定了西北高等教育的基础,实现了中国高等教育在大西北的第一次由点到面的历史性转折,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上一些重大的事件,如果没有西北联大在西北展布的话,就不会有今天西安的高等教育和陕西的高等教育以及西北的高等教育。”姚远表示:“在今天的双一流建设和兴学强国建设之中,我们应该好好的弘扬和传承西北联大的精神,肩负起兴学强国和建设复兴民族的重任。”
该书的责任编辑、西北大学出版社副总经理桂方海介绍,《衔命东来:话说西北联大》图文并茂,以话说的形式,按“卷前导读”“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国立西北大学”“国立西北工学院”“国立西北农学院”“国立西北医学院”“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与汉中”“卷末后话”编排。其中,《西安临大校刊》报道杨秀峰教授投笔从戎,深入太行,建立抗日武装,开辟冀西抗日根据地;主持划定我国南海国界线的傅角今及代表我国接收南海诸岛的郑资约均是西北联大后继院校西北大学的教授;西北大学郁士元成为教授从军第一人;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的入学档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吴自良、核燃料事业的奠基者张沛霖均毕业于西北联大后继院校西北工学院;植物病理学家李振岐院士既是抗战老兵,又毕业于西北联大后继院校西北农学院并留校任教;西北联大常委徐诵明既是病理学的奠基者又是中国新医学体制的奠基人;西北联大后继院校西北师范学院开创了我国最早的研究生教育和电化教育……都是从历史档案中首次发掘;438幅珍贵的老照片将史事衬托的更加翔实、生动。
“瘦骨一撮不胜衣”,作为中国第一个穿越死亡之海、拓荒西北考古的黄文弼教授;“坝上长夜七星灯火”;古路坝的名师大家;“用一个小麦品种救了大半个中国”的赵洪璋教授;我国西医儿科的奠基者颜守民教授;首开人文学科贡献于地方建设先河的黎锦熙教授……从另外一个视角叙述的故事读来令人感动不已,同时对这批衔命东来的民族栋梁油然起敬!
两位曾分别在陕南城固西北联大高中部和西北联大后继院校国立西北工学院求学的老校友,西北大学名誉校长张岂之教授、西北工业大学原校长傅恒志院士分别为该书作序,讲述自己与西北联大的故事。张岂之教授扎根西北始于西北联大,他在序中回忆,“虽不过几十间茅草屋,几排旧桌椅,极其简陋清苦,但却有了一片可以安静读书的地方。老师们风尘仆仆地登上讲台——小土阶,津津有味地讲起课来。大清早,当晨雾尚未从江面消失,小操场上满是从战区来的少男少女们,有的朗读英语,有的背诵古文。他们的衣服和体形极不相称,可是每个人都有一颗滚烫的心。在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艰苦岁月里,还有读书的机会,这已是很大的幸福,生活苦点又算得了什么?我们在汉江边晨读,在油灯下自习,大家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课余闲暇便会钻进街上的一间间书店,抱着一本本书贪婪地吸允其中的营养。鲁迅的小说,郭沫若的新诗,都是令人迷恋的,这种读书的狂热,也冲淡了思乡之苦,不免苦中作乐。”“由此,我走进了南开,走进了北大,走进了清华,结识了北师大和北平大学校友——我的老师侯外庐先生,走进了中国思想文化领域,也走进了西北联大的后继学校西北大学。” 张岂之教授表示,今日大学的责任不外乎教书育人、学术创新、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四大职能,而通过《衔命东来:话说西北联大》这样的力作,展现我们的大学之道,展现我们的文化自信,正是实现这些职能的重要抓手。“让我们重新燃起汉江畔茅屋教室里的那束烛光,讲好西北联大故事,传承光大优秀文化,奔向民族复兴的新征程。” 张岂之教授说。
“西北联大所展示出的自觉为国家和民族服务,将国家最迫切的需求视为自身追求的献身精神非常有现实意义。” 傅恒志院士是西北工业大学铸造专业的创始人之一,培养出中国第一位铸造工程博士,在国内率先建立了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液固界面非平衡溶质再分配和定向组织超细化的概念。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及技术发明奖3项。他在序言中回忆:“我最初就读的焦作工学院,1938年7月与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含国立北洋工学院与国立北平大学工学院)、国立东北大学工学院在城固古路坝合组为国立西北工学院。……《衔命东来:话说西北联大》将我们的思路一下子带入了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之中。” 傅恒志院士对书中章节:刘锡瑛、潘承孝辗转月余奔临大;日机轰炸中赶往西安继续学业的叶培大;水利大师、土木工程系名誉教授李仪祉在去世前一天向学校请假;魏寿昆、雷祚雯、张伯声三教授深山勘矿;“衣服无边疆”的教授生活;曾炯教授英年早逝;抗战“三坝”与坝上长夜等印象深刻,这些章节读来都非常令人感动。傅恒志院士希望有更多体现西北联大之魂的力作问世。“让我们一起重燃古路坝灯火,讲好西北联大故事,传承优秀高等教育文化,在兴学强国、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光和热。” 傅恒志院士说。
与会学者提出,西北联大取得了巨大的办学成就,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精神,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世界一流大学的创建和大学优秀文化传统的弘扬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西南联大的“合而有分,南渡北返”和西北联大的“分而有合,扎根西北”,各具特色,同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大学精神的最高表现,同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宝贵财富,特别是西北联大取得了重要学术成就和教育成就,整合、保存和光大了中国高等教育的火种,“并序连黉,联辉合耀”,通过国立西北五校,伴着大风、伴着大漠,取得了具有505名教授、1500余名师资和培养9000余名毕业生的空前办学成就,从而实现了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分布由“点”“线”布局向“面”的布局演化的历史性转折,将现代大学制度系统地植入西北,形成了文、理、工、农、医、师范、综合等完整的西北高等教育体系,从知识、思想、文化等方面促进了西北地区的社会进步,为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西北建设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为21世纪的西部大开发蓄积了宝贵的人力资本。(记者 陆航 实习记者 杨非非)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BPNePZ6bED2eW_8oaeCKZ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