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陕西省高教系统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省的决策部署上来,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人才优势、智力优势和资源优势,全身心投入产业扶贫中,精心策划、精准培训、精细管理,构建政府、高校、群众“三位一体”的产业扶贫生态体系,实现了经济益效与社会效益“双丰收”。
2018年5月9日,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扶贫办下发《陕西省特色产业高校扶贫培训计划实施方案》,各校积极响应,结合学校及扶贫点的实际情况开展扶贫培训工作。近日,中省主流媒体先后对陕西8所高校及其扶贫点进行了走访,深入了解陕西省高校特色产业扶贫培训工作的开展情况。
西北大学以高度的责任担当投身高校教育扶贫工作,在结对帮扶平利县、联帮联扶汉滨区、“两联一包”黄山村的过程中,始终把扶贫工作视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发展机遇、最大的作风转变,举全校之力扎实行动。
提高政治站位,展现西大格局
教育扶贫工作开展伊始,学校即成立了党政一把手担任双组长的教育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和处级建制的扶贫工作办公室,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划拨专项工作经费,把扶贫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坚持树立帮扶系统思维,注重夯实帮扶主体责任,着力搭建帮扶支撑体系,合力形成“专职干部集中开展,职能部门协力配合,院系、科研机构积极介入,广大师生全面参与”的扶贫工作态势,紧密围绕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决策部署推进各项帮扶工作。帮扶至今,校级领导26人次、处级干部138人次、教职工700余人次先后前往平利县、汉滨区、黄山村考察推进帮扶工作。
注重顶层设计,谋划西大方案
学校在与安康市委市政府主动对接后,形成了“一个目标、两个平台、三个重点、四大方面、八项工程”的帮扶工作思路和具体举措。“一个目标”,即发挥西北大学资源优势,助力平利县脱贫攻坚和长远发展;“两个平台”,即着力建设“西北大学平利社区学院”和“西北大学平利县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两个帮扶依托平台;“三个重点”,即以教育扶贫、产业扶贫、科技扶贫为工作重点;“四大方面”,即以基础教育帮扶提升、社区工厂模式创新发展、特色产业扶贫项目培训和主导产业品牌提升为工作主要内容;“八大工程”,即从智力、教育、科技、人才、信息、文化、民生、志愿者服务等八个方面开展具体帮扶。
今年以来,按照委厅扶贫工作会议精神,学校进一步确立了“3+1+X”帮扶工作指向,持续推进扶贫培训、示范基地实体项目建设、志愿服务等常态化工作,强化教育和民生领域的重点帮扶工作,加大力度建设平利社区学院,努力构建教育扶贫社区学院创新模式。
发挥科教优势,贡献西大智慧
围绕帮扶对象平利县、汉滨区经济社会发展现实课题,学校注重发挥综合性大学科教和人力资源优势,持续推进智力帮扶和人才支持工作。2016年,学校郭立宏校长亲自带队全面考察了平利县各社区工厂,完成了《平利县社区工厂精准扶贫模式研究报告》,形成了一系列对策建议。2017年,学校经济管理学院白永秀教授在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北地区易地移民搬迁的精准扶贫机制、综合效益评价与政策创新研究》中,将平利县社区工厂精准扶贫模式作为五大经典案例,予以了系统研究。2017年底,学校率先成立了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中心,围绕精准扶贫与异地移民搬迁、城乡融合、乡村产业与乡村经济等现实问题开展跟踪研究。学校先后组织力量制定了《平利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面向精准扶贫的平利县情研究报告》。
与此同时,学校坚持跳出脱贫促脱贫,先后成立陕西省省情研究院、陕西财政研究院,多次举办陕西发展高层论坛,相继发布《陕西宏观经济发展报告》《中国西部发展报告》,持续对我省脱贫攻坚重大共性问题提供咨政服务。
整合各方资源,提供西大力量
在教育帮扶方面,学校通过建立平利社区学院支撑平台,凝练出电子商务、农业实用技能、劳动力创业就业实用技能、劳务输出岗前培训四大培训方向,先后在平利县六镇22个行政村开展了12个项目27期培训,共计培训学员1475人,其中贫困人口1122人,占比76.07%。学校加紧探索跨市县大学区制联合办学模式,实现了附属学校与平利县各学龄段学校、职业技术学院与平利职业教育中心的对口帮扶全覆盖,坚持以国培计划师资培训、优质生源基地建设为抓手提升平利县、汉滨区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以送教下乡、跟岗学习为形式提高基础教育教学、教研能力,以师生支教、社会实践为途径帮带平利县职业教育发展。今年以来,学校与平利县、汉滨区在教育领域开展了12次交流活动,73名师生参与其中。今年,在学校举办的“诺奖论坛”上,邀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得主爱德华·莫泽(Edvard Moser)教授作学术报告,开拓性尝试在结对帮扶的安康市平利县设立分会场,700余名平利中学师生收看了本次“诺奖论坛”的视频同步直播,贫困县师生与西大师生一道感受世界顶尖学术大师滋养。
在科技扶贫方面,学校相继在柞水、佳县、平利县、鄠邑区、黄龙县设立地方科技工作站,整合科技资源与区县政府和企业设立实体性地方产学研合作基地,实现科技人员“走下去”、科技扶贫“发力准”,助推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精准扶贫。依托平利县地方科技工作站,我校建立了富硒速溶茶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和中蜂养殖及产业化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投入212.5万元、400余人次财力人力支持,帮带安康市圣泰生物科技和平利县女娲秦源圣泰蜂业2家公司实现技术、产品、品牌升级,带动600余名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在民生帮扶领域,学校先后举办了“平利县富硒农副产品展销暨西北大学年货节”“特色美食节暨平利县富硒农副产品进校园活动”“优质农产品进高校直通车消费扶贫活动”,逐步建立起“节日集中展销+专柜日常营销+食堂档口直供+无人超市促销+网上平台营销+教工福利采购”的平利县农副产品拓销渠道。今年10月15日,学校与京东集团签订《“京东X无人超市”项目合作协议书》,年底前以扶贫为主题的校园无人超市将落户学校长安校区。同时,学校联合校友企业着力打造的“西北大学创客云商‘互联网+扶贫’模式”于国家扶贫日启动,首期销售略阳县冷水米、香菇,平利县腊肉干,山阳县琥珀桃仁4款产品,实现营销收入452382元。下一步,西北大学计划按照深度贫困县“一县一品”创客云商“一季一品”的形式和节奏,在未来持续开展此项活动,从而凝聚起高校、校友、贫困县各方力量助力脱贫攻坚的合力。
据了解,西北大学老师陈伟星常年驻村在贫困村,在座谈中他讲到,黄山村的贫困率已从最开始的41.1%降到11.2%,并且可以合理推测未来将会降到1.8%。陈伟星扎根在农村,他有切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对于脱贫攻坚他总结出以下几点:第一要因地制宜谋划新的产业,第二要绿色生态循环发展。第三要构建经营主体,比如合作社、公司等。变松散的个体为团结在一起的集体,以此来应对市场需求。第四要建立市场规范。第五要进行新农民人才培养。值得一提的是,现在的黄山村基本无闲人,每户都有2^3个产业来支撑脱贫后不会返贫。座谈中陈伟星还说到做好脱贫工作靠的是真情感动、产业带动、资金融动、利益驱动、奖励促动。
原文链接:http://m.cnwest.com/data/html/content/16017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