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男孩”创业记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18-10-13      点击:

国庆期间,在西安钟楼的一个商铺外,一位身穿小丑服的男生正在表演一场泡泡秀,气球魔术以及悠悠球秀,吸引不少路人驻足观看。

这名小丑叫张宁,是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一名大三学生。国庆7天,别人都在各地游山玩水,而他却靠演出挣下8000元生活费,那么,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从来没想过可以成功创业

大一下学期,一个偶然的机会,张宁看到初中同学在手机店做小丑表演吸引客流,一天就可以挣到二百多元。于是,他便利用课余时间,跟着初中同学学习小丑表演的技能,并通过网络钻研各种气球造型。经过半年的反复练习和琢磨推敲,张宁掌握了小丑表演的基本知识,并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制作出各种气球造型,也为自己积累了一定的社会资源。

大二下学期,张宁的“阿宁小丑工作室”开张了。目前的经营状况良好,他每月将五六千元的资金用作备用资金投入工作室,给团队培训,扩大宣传。尤其是2018年暑假,他利用28天时间,收入1万元,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新学年的学费和生活费问题。

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每一步都走得格外艰难。“开始做一个气球很难,一个花样甚至会做几个小时。”张宁回忆道,“遇到最大的困难就是找不到客户。为了找客户,我跑遍了西安城,北边去过北大街、凤城,东边去过纺织城,西边去过红岗路,南边去过户县,甚至去过延安、渭南、宝鸡。”线下宣传的时候,他们会带着海报、宣传页,经常从小寨的一楼跑到顶楼,累得满头大汗,还常常被老板从店里赶出来。

如今,张宁和他的工作室凭借着认真的态度、高超的技艺,赢得了较高的顾客满意度,已和西安几家文化公司建立合作关系,承接各类商演、路演和巡演活动,为社会各界奉上了一场场精彩的小丑暖场、舞台气球魔术、小丑独轮车、高跷、小丑花式篮球、小丑泡泡秀表演等。

我长大了,有我养你们

“我感谢童年时候的各种苦难,没有它们,成就不了现在的我。”回忆起自己的成长经历,张宁这样说道。小时候,他的母亲常年患病,几乎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张宁7岁那年被开水烫伤,家里没有钱给他进行很好的治疗,导致他的脖子现在还留有疤痕。

张宁比同龄人更早懂得“成长”的含义。对他来说,成长就意味着要学会分担。他深知,只有通过刻苦学习,才能改变贫困面貌,让父母过上好日子,给母亲更好的治疗条件。

“我做这件事首先是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张宁说,父母常年做特别劳累的活儿,比如套袋、摘花椒,在高温的天气下劳作,汗流浃背,经常被刺扎到手,每次看到他们都很心疼。“我都20多岁了,现在如果什么事都得靠父母,就实在说不过去。”

有了收入的张宁,每个月都会为父母买一些衣服、零食和日用品,他自豪地对父母说:“我长大了,以后你们就别干重活了,有我养你们。”简单的话语道出了一名经过生活磨砺的“95后”青年,对家庭责任的理解。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张宁将乐观、自信、创新的正能量传递给大家,带动了一批学生,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加入他的工作室。他为同学们提供技能培训和表演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他们的家庭负担。

“我们得感谢张宁,在他的耐心培训与带领下,我们能为家里减轻一些负担,而且还建立了信心。张宁是一个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都特别强的人,他比较注重团队凝聚力建设,工作室定期会评选‘优秀小丑’,颁发荣誉证书和奖杯,我们队员都很感动,都愿意跟着这样的领导者做活动。”张宁周围的同学这样说道。

课程对创业工作启发很大

张宁从小就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他曾分别以年级第一、年级前十的成绩考入初中和高中,家里的土墙上贴满了他的奖状。在经营工作室的同时,张宁并没有落下学业,成绩长期保持年级前列。提到自己的成绩,他谦虚地表示,比自己优秀的同学还有很多。“我觉得工作和学习并不冲突,周一到周五我会好好上课、完成作业,周末再做好创业工作。”

经过两年的实践锻炼,张宁更加意识到课程学习的重要性,他将所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运用到团队建设中去,做到了学有所用,用有所长。他说:“我特别感谢在学校学到的课程,比如‘组织理论与设计’‘战略管理’等课程,都为我创办工作室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为工作室的运营与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创业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激励、鞭策着他在学习和实践的良性循环中,不断提升、勇于创新。

“学校安排的战略管理课程对我的工作有很大的启发,从前期创立到后期发展,包括怎样选择一个合理的战略,怎样继续发展;绩效管理课启发我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和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张宁说,“一位老师在上学期快放假的时候,跟我说他特别看好这种模式,鼓励我坚持下去,因为目前在中国境内小丑表演还是比较新颖的,市场比较广阔。老师们给了我很多指导性的意见,这些意见比怎么赚钱更重要。”

谈及未来,张宁表示,他还打算去一线城市拓展市场,与大公司签订长期合同,成立小丑志愿者团队,定期进行公益演出,为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带去欢乐。“不论我将来做什么工作,我都会用一部分资金去做公益。”(通讯员 史涛 李玥祺 本报记者 温才妃)

链接: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8/10/339684.shtm


要闻聚焦

— Highlights
专题专栏— Special 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