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与西北大学合作并委托西北大学负责编纂的《陕西帝王陵墓志》正式出版发行,这是陕西继《陕西省志·黄帝陵志》《茂陵志》后取得的又一个帝王陵墓类的重要大型修志成果。
该志是一部陕西地情丛书。全志分为先秦帝王陵、秦代帝陵、汉代帝陵、十六国北朝帝王陵、隋代帝陵、唐代帝陵和明代藩王墓共7章50节38万字及照片200余幅,个别“号墓为陵”的王陵和列入陕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上的陵墓以附录形式记述。从墓主生平、营建始末、遗迹遗物、研究现状、保护状况等方面全面、客观、系统地展现陕西帝王陵墓的历史和现状,集史料性、知识性、权威性和综合性于一体,为陕西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该志时限从史前时期到明代,全面收集整理陕西各个历史时期的帝王陵墓资料。为了展现陕西帝王陵的全貌和资料的全面性,传说时期的黄帝陵、炎帝陵和秦国在陕西的公王陵和明代藩王墓也收录在列。该志为章、节、目结构,层层相辖,先后相因;采用述、志、图、表、录等体裁,以志为主、图表相辅,各章节内容一般依时代或类别分目。
各陵墓分章记述,每章大体分为概述、墓主生平、陵墓营建始末(包括遗址所在地、修建方法、基本结构、陪葬墓、入葬时间等)、陵墓演变(包括近代以前的保护措施、祭祀状况、后代演变)、考古调查与研究(包括研究成果)、遗迹与遗存(分类介绍遗物在哪里)、目前保护现状(包括近代以来的保存现状、保护单位、保护法规、保护措施等),整个章节内容详尽、层次分明。
历代帝王陵是我国十分珍贵的民族瑰宝。古代建造帝王陵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由此成为展现当时国家实力和反映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重要载体,充分体现我国不同时代物质文明的生产力和发展水平,也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智慧。探寻帝王陵墓秘密和发展演变,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江南的才子北方的将,陕西黄土埋皇上”,充分反映了陕西帝王陵的影响力。自西周建立至唐灭亡约2000年,先后有14个王朝在陕西建都,帝王们把自己的归宿地陵墓也修筑在此,历史上的周、秦、汉、隋、唐为陕西创造了辉煌的地上地下文化。陕西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最为辉煌的时期,出现过传说时期的黄帝、炎帝这样的部落英雄,也有周文王、周武王、秦始皇、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中国古代杰出帝王。目前历代帝王在陕西留下70多座陵墓,这是中国乃至世界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
民间认为陕西古代帝王陵是72座,有关部门和专家认为除中华民族公认的始祖轩辕黄帝陵外,经田野调查能基本确定的有42座,即春秋战国时代的秦景公、秦惠文王、秦悼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6陵,秦朝秦始皇、秦二世2陵,西汉11陵,十六国至北朝时前秦苻坚、大夏赫连勃勃、西魏元宝炬、北周武帝宇文邕各1陵,隋代文帝杨坚1陵,唐18陵。另外,未确定墓冢但经多方面考察确认应葬在陕西的有西周7位、秦23位秦公和后秦、北魏、西魏、北齐、北周、隋等30多位。
从陕西古代帝王陵分布看,绝大多数位于关中,主要围绕着古都长安周边;在关中主要分布在渭河以北高原上,著名的西汉9陵、唐18陵都是如此。陕西帝王陵如此重要,其中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7处之多。目前正式发掘或局部试掘的有秦公一号陵墓,秦始皇陵兵马俑坑、铜车马坑、石铠甲坑、百戏俑坑、青铜水禽坑等,西汉阳陵阙址、丛葬坑、礼制建筑遗址,茂陵陪葬坑,杜陵陵园遗址等,北周武帝孝陵,唐代的乾陵羡道、三出阙遗址、陪葬墓,昭陵的陪葬坑等,让皇帝惠陵、唐僖宗李儇靖陵等。
徐卫民主编认为,纵观陕西帝王陵演变在中国帝王陵发展史上具有特殊地位。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不但创立一套皇帝制度,还建立一套陵墓制度,大多被后代所继承。历史上盛世时期的帝王陵宏大,文化遗存众多。由于周秦汉唐繁荣时期的都城都在陕西,强盛时期的帝王陵众多、陪葬品极为丰厚,为陕西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既有物质遗产也有精神遗产。
“事死如事生”的帝王陵丧葬礼仪世代相传,帝王陵墓的建设是以生前的宏伟宫殿和都城为示范进行修建的。统治阶级生前享受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权,死后也同样如此,生前所有的或希望得到的在帝王陵园中基本得以体现——“若都邑”成为陵园建筑遵循的模式。
陕西是中国历史上都城最多的省份,先后有14个王朝建都在陕西,按照“陵随都移”规律,当时的帝王陵墓均在陕西,已确定历史时期的帝王陵多达79座,特别是秦始皇陵、汉唐帝陵影响巨大、规模庞大。从目前勘探和调查来看,众多陕西帝王陵墓规模都比较大,这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产物和地上世界的真实反映。秦始皇、汉武帝的陵墓面积达60平方公里,唐太宗昭陵面积达200平方公里,不管是“封土为陵”还是“以山为陵”都显得非常壮观。
在陕西建都的朝代多是中国古代盛世时期,又是古代厚葬盛行时期,尤其是西周、秦、西汉、唐几个朝代,因此墓葬中的陪葬品数量多、质量高。秦始皇陵已经发现的陪葬坑与陪葬墓多达600余处,汉武帝茂陵目前发现的外藏坑就达401个。秦始皇陵陪葬坑已经出土了“世界第八大奇迹秦陵兵马俑”“青铜之冠铜车马”、石铠甲、百戏俑、青铜水禽等高质量文物;汉景帝阳陵出土数以万计的陶俑陶马、青铜器,汉武帝茂陵出土鎏金铜马、国宝级的文物石刻作品。尽管唐代皇帝在临终遗言中都讲到陵墓修建、丧葬观念要节俭,但是继承者均未按照遗言办理而是大操大办。唐代帝陵的大型石刻、壁画等无不表现出把当时繁华的地上搬到地下,最精彩的地下宫殿还没有打开,里面的珍贵文物将不胜枚举。只有北朝十六国时期的帝王墓葬稍微节俭一些,地面上的封土或较小或没有,这与当时提倡“薄葬”有关,也与当时社会发展状况有关。
我国早期的墓葬地面之上既无封土和坟丘,也无树木或标志,从战国时期起在墓上开始出现封土。后来君主都以封土大小、高低来显示墓主等级,墓封土愈修愈大,高大之状犹如山陵,陵又有崇高的意思,所以在战国中期以后君王的坟墓开始称为“陵”。到秦始皇时更称“陵”为“山”,名为“丽山”。从汉代文帝开始出现“以山为陵”,气势雄伟高大。唐代关中的18座帝陵均为“以山为陵”,气势更为高大。
先秦至西汉陵园和墓向一般坐西朝东,从西汉末年开始经过十六国北朝、隋唐时则朝南,这一变化的出现是受到当时丧葬习俗影响。秦汉时期的帝王陵墓,王与后同葬在一个陵园中,但是在不同的墓穴中;到唐代则多为“同穴而葬”。
帝王陵选址均讲究风水,均修建在地形高敞和环境优越的地方。风水的字面含义是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引申义是对优越吉祥环境的的勘查与选择。早在先秦时期,基于古人对环境的认知与选择以及早期哲学思想如阴阳五行思想的形成,丧葬风水思想已开始萌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丧葬风水的形成与发展阶段,因此对墓葬选址的要求更高。
陕西帝王陵经过几千年来的发展演变,无论在建筑艺术、文物价值和考古研究方面都有着重要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随着考古技术的成熟和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过程发挥的作用越发巨大,考古工作者能通过对陵墓进一步的发掘和研究,在更广的程度和更深层次上用物质文明来证明社会文明发展的高度。
陕西有29座汉唐帝陵,正式对外开放的有6座,分别是西汉阳陵、杜陵、茂陵和唐乾陵、昭陵和桥陵。不少帝陵由于交通不便,甚至被撂荒在山野和农田里。陕西为此出台《汉唐帝陵文物旅游交通线路规划》,拟用两年时间建设以西安为中心的帝陵旅游道路网,用公路将29座汉唐帝陵连接起来,此举必将为帝王陵的有效保护和“让文物活起来”发挥积极作用。
走近帝王陵已经成为陕西旅游发展的主力军,秦始皇陵是目前陕西帝王陵中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其雄伟的气势、深邃的内涵、卓越的陪葬品每年吸引世界上数千万人来此参观,更有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元首来这里观光,极大地提高了陕西在世界上的影响和知名度;汉景帝阳陵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人文景点,地下陈列形式将古代文明与现代技术良好结合,为陕西帝陵旅游发展带来新机遇;唐高宗与武则天的乾陵以雄伟气势征服海内外观众。随着帝王陵考古的进一步发展,必将带动陕西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得到进一步发展。编辑陈梅
链接:http://www.ccrnews.com.cn/index.php/Zhuanlanzhuankan/content/id/67652/typeid/952.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