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谋划务实 行动扎实 作风硬实 西北大学三个“实”助力脱贫攻坚
发布时间:17-11-26      点击:

本报记者 吕扬 通讯员 田明纲 史波

11月15日,十九大代表、西北大学党委书记王亚杰奔赴平利县,为“西北大学平利县科技成果转化地方工作站”揭牌,该工作站将成为西北大学发挥自身优势,转化科研成果促进地方脱贫的平台。

西北大学始终把助力脱贫攻坚作为服务国家战略、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回报三秦父老义不容辞的责任,脱贫攻坚“谋划务实”、结对帮扶“行动扎实”、驻村干部“作风硬实”,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态势和阶段性成效。

“课题”到“解题”

脱贫攻坚“谋划务实” 

“脱贫攻坚工作不能盲目,要摸清帮扶对象的具体情况,找准契合点、切入点、发力点,要长远谋划,不但要使帮扶对象脱贫,而且要实现良性发展,使他们走上富裕的道路。”西北大学校长郭立宏说。

今年5月受领结对帮扶任务伊始,西北大学就有针对性地展开了大调研、深沟通、远谋划,各院系立足学科专业,对帮扶对象平利县和商州区黄山村的自然禀赋、生态条件和产业状况展开深入调研。校长郭立宏是经济学专家,他带领相关学科教师组成专家队,深入平利县的老县镇、城关镇、八仙镇、正阳镇等地,调研“社区工厂”的发展和生产经营情况,最终形成了《平利“社区工厂”精准扶贫调研报告》。半年来,西大校级领导班子19人次、处级干部41人次前往平利县和商州区黄山村对接交流;王亚杰和郭立宏先后7次带队前往帮扶点,与帮扶对象展开深入沟通和商讨,推动落实帮扶工作,形成了翔实的一手资料。

通过大调研、深沟通,学校谋划和制定了“一个目标、两个平台、三个重点、四大方面、八项工程”的帮扶工作思路和具体举措。“一个目标”,即发挥西北大学资源优势,助力平利县脱贫攻坚和长远发展;“两个平台”,即着力建设“西北大学平利社区学院”和“西北大学平利县科技地方工作站”两个帮扶依托平台;“三个重点”,即以教育扶贫、产业扶贫、科技扶贫为工作重点;“四大方面”,即以基础教育帮扶提升、社区工厂模式创新发展、特色产业扶贫项目培训和主导产业品牌提升为工作的主要内容;“八大工程”,即从智力、教育、科技、人才、信息、文化、民生、志愿者服务等8方面开展具体帮扶。

“一对一”到“多对一”

结对帮扶“行动扎实”

“要始终将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对待,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得好不好,关键在于工作扎实不扎实。”王亚杰常这样说。

5月2日,西北大学受领结对帮扶任务后,第一时间成立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王亚杰、郭立宏担任组长,组建扶贫工作办公室,同时建立会议研究制度、校地领导互访制度、日常沟通制度,在很短时间内建立起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

6月23日,“西北大学平利社区学院”在平利县城关镇药妇沟社区挂牌成立,开创了全省高校“走出围墙办社会大学”的先例,目前,社区学院已经举办了1期社区工厂员工身份转变适应性培训,两期电子商务市场营销专题培训和6期特色产业扶贫培训,培训学员600余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00余人。

“社区学院就是通过发挥西北大学自身的学科专业优势,让群众思想有人引导,技术有人培训,美好的求知梦有处可圆,向往的致富路有人带领。”郭立宏说。

9月28日,西北大学联合中科院西安分院、陕西省动物研究所与平利县举行特种养殖产业扶贫科技合作座谈会,以发展当地优势特色产业为主题,就特种养殖产业的品种选择、发展方式、品牌建设、市场营销和扶贫模式等问题进行了充分探讨。座谈会上,扶贫对象、帮扶主体和社会资源三方对接,使帮扶工作由“一对一”帮扶向“多对一”帮扶转变。

如果说“西北大学平利县科技成果转化地方工作站”是西北大学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把大学的科技优势真正转化为脱贫攻坚的推进器的举措,那么“蜂蜜产业试验示范基地”的建立,则是西北大学扶贫工作由以教育扶贫为主,逐步向产业扶贫、科技扶贫等多元发展转变的具体实践。

“用科技成果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让我感受到了科研工作的社会价值。而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也开阔了我的研究视野,提升了科研水平。”西北大学化工学院教授曹炜讲道。曹炜教授的研究领域是中蜂养殖和蜂产品开发,他不仅多次给蜂农授课,其科研成果在平利县转化的良好效果也正在持续显现。

与此同时,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师李多伟也在用自己的专利“葛根桑叶中药材提炼萃取技术”来招商引资,在平利县建立生产企业。

西北大学在专注做好结对帮扶工作的同时,始终服务全省脱贫工作大局,举办陕西发展高层论坛,发布了《陕西宏观经济发展报告(2017)》《中国西部发展报告(2017)》,成立了陕西省情研究院、陕西财政研究院,对全省脱贫攻坚重大共性问题开展咨政服务,打造智库研究高地。

“扶志、扶智”到“赋能”

驻村干部“作风硬实”

“居于陋室,食于简灶。入户走访座谈,访贫问苦,倾听民声,细察民情。十八年如一日,在扶贫一线默默付出的陈伟星已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扶贫专家’”。这是新华网9月4日刊发的《西北大学驻村扶贫干部陈伟星的三个梦想》中的话语。陈伟星是西北大学“两联一包”扶贫工作商州区黄山村驻村扶贫队队长。就在上个月,他获得了陕西教育系统“‘我身边的好典型’2017年度我身边的好老师”荣誉称号。

西北大学组建驻村扶贫工作队,不但选派有十多年扶贫工作经验的陈伟星任工作队队长,还先后选派3位优秀年轻干部任黄山村第一书记,长期驻扎黄山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

驻村干部工作作风硬朗踏实,工作措施细致到位,他们在黄山村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不但扶贫,还“扶志、扶智、赋能”。西北大学还加强党建工作,每月5日、20日通过远程教育授党课,为党员宣讲党的农村政策,特别是脱贫攻坚工作要求;精准施策,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对当地务工人员开展技术培训,拓宽务工就业渠道;坚持资助各级各类学生,帮助他们完成学业,目前已资助31名大中专生、研究生,促进了家庭脱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开展产业扶贫,组建生态养殖合作社,探索示范种养立体经营模式,发展屋顶光伏,房前屋后简易大棚食用菌种植,进一步拓宽产业领域;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投资32万元新建一座400多平方米的黄山村便民服务中心,同时硬化院落、硬化通组路、安装路灯55盏,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动员西北大学师生捐赠图书,建成蔚蓝图书屋,引导农户用科技文化知识武装头脑,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村风,现在的黄山村村风村貌焕然一新。

“目前,西北大学的帮扶工作正在不断深入。下一步,我们将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全面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做脱贫攻坚的生力军。”王亚杰说。

原文链接:http://esb.sxdaily.com.cn/sxrb/20171126/html/index_content_000.htm

要闻聚焦

— Highlights
专题专栏— Special 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