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曌琼 实习生 何钰玺)5月21日,故宫博物院与西北大学联合成立故宫学院(西安)签约暨揭牌仪式在西北大学长安校区举行。西北大学故宫学院是故宫博物院继苏州和景德镇之后在国内成立的第三家故宫学院,它的成立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日前,记者就故宫学院和西北大学文物保护人才培养等问题对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院长陈洪海进行了专访。
记者:西大与故宫博物院合作成立故宫学院,有什么意义?双方在文博人才培养和文物保护方面产生怎样积极的影响?
陈洪海:西北大学和故宫博物院有着很深的渊源,在故宫学院成立之前,双方就一直保持着良好频繁的交流与合作。此番成立故宫学院,主要目的是致力于文博专业人才培养以及先进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传播和高水平文物保护技术研究与成果交流。
西北大学是一个人才培养单位,与故宫的合作主要是考量它对我们的人才培养可以带来怎样的提升。故宫里面有一大批珍贵的文物,可我们更看重它有一大批珍贵的人。故宫多年来积累下来了数量最多的文物保护技术人员、文物修复专业人员,包括老工匠、老技师、文物鉴定人员等等,他们的团队对于我们培养文博人才来说是最好的一份资源。把故宫的良好资源与我们培养单位密切结合起来,应该说是一种双赢。
西安是周秦汉唐文明最浓缩的地方,西北地区还有丝绸之路,这“一点一线”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程度很高。同时,我们有大量专业技术人员。故宫学院在苏州和景德镇也有,但不同地方的侧重不同。我们在西北大学这边想做的是一个全面的,真正做成一个分院,开展全面的培训。
西北地区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上还是比较先进的,我们人才培养任务还是很重的,合作对于我们的人才培养是有帮助的。我们在海外的影响和故宫相比还是弱一些,合作后他们做得好的培训班将来就有可能会放在西安,由我们承接,这也会提升我们的国际化程度。
记者:我们看到目前已经举办了两次“故宫讲坛”,效果非常好,这个讲坛是否向社会开放?另外,未来故宫学院还会开展哪些活动?
陈洪海:在故宫博物院与西北大学联合成立故宫学院后,将致力于文博专业人才的培养,将进一步加强在先进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传播和高水平文物保护技术研究与成果交流。首先开展的是每月一次的“故宫讲坛”。第一讲是在成立故宫学院的当天,由故宫学院院长单霁翔为西北大学学生作了题为《故宫的世界,世界的故宫》的学术报告。自此往后,每月可分别在故宫与西北大学网上报名预约参加,讲坛不仅面向学生与在职人员,同时也面向全社会,是开放的。
故宫学院是一个开放式的平台,随着逐步建立规范化、多样化的培训机制,将为文博界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除了“故宫讲坛”,我们还计划开展相关专题培训。故宫学院是合作的第一步,后边还将全面开展文物保护相关的科技合作相关研究。
记者:在外界看来,文物修复是个很“冷门”的职业。以您的从业和教学经验来看,现在文物修复专业人才是否存在缺口,学校培养的年轻人是否都愿意从事这个职业?
陈洪海:目前我国文物修复人才的缺口还是比较大的,之前业界有过一个估算,就是以我们现在出土待修复的文物数量为基准,需要我国现有文物修复专业人员工作250年才能修复完,而这里面还不包括那些可能会出土的文物以及需要进行多次反复修复的文物。
以西北大学文物保护专业为例,每年招本科30人、硕士20人、博士3人,这与实际需求相差很远,但考量学院的师资力量、教学质量保证和大量现场的实践操作等因素,这已经是学院较为合理的招生规模了。
就我的工作经历来看,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转行的很少。一方面,因为行业内部有人才缺口,就业难度相对较小;另一方面,我们的学生多数都是发自内心喜欢这个专业,在就业上往往会把本专业作为首选。前两天,英国《自然》杂志选出十位“中国科学之星”,入选的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女科学家付巧妹就是我们西北大学文物保护专业毕业的学生。尽管她后来没有从事文物保护行业,但她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同样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们也为她感到自豪。我鼓励我们的学生更多地从事本专业,但也尊重他们的选择,祝福他们各自都能取得好的发展。
原文链接:http://esb.sxdaily.com.cn/sxrb/20160706/html/page_08_content_0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