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正在如火如荼地举行,代表委员们齐聚北京共商国是,今年恰好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本报采访了多位高教界的代表委员,分享他们在“十三五”期间最为关注的高教议题。
关注对高校支持力度还须加大
●受访者: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大学副校长 高岭
在未来,国内高校的大量科学研究需要结合社会发展,大部分高校的科学研究也要与社会发展之间建立起密切联系。
之所以强调“大部分高校”,是因为作为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引领者,高校当然不能放弃原创的基础性研究,但这应该是部分高水平大学和不同大学的部分学科需要重点关注的。而对于大部分高校及学科而言,科研还应以应用为主。换句话说,从科研立项、成果产出及转化应用,高校科研项目就一定要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
必须承认的是,我们高校此前在这方面的意识是相对比较单薄的。而面对“十三五”规划,大部分高校需要建立一套真正以需求为导向、以国家和地区战略为导向的科研体系。唯有这样,才能彻底解决高校科研与社会和经济发展“两张皮”的问题。
当然,学校要发展,也需要得到相应的支持。而实事求是地讲,这些年来,很多地方学校得到国家支持的力度并不是十分充足的。
在特别强调创新引领发展的当下,高校必须成为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国家还需要给予更多的帮助与支持,从而让更优秀的人才进得来,留得住,工作得踏实,同时也能够培养更多的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创新型人才。
需要注意的是,国家对于高校的投入和帮扶可以包括很多内容,而不同学校对此的需求也不尽相同,比如基础设施、教师队伍建设等,我们需要区别对待。
作为一所西部大学的教育工作者,我还需要强调,尽管近些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于中西部高校的投入力度,但相对而言,中西部高校得到的投入依然有限,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西部高校更好地服务支持国家西部大开发及“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战略的支撑能力,影响着创新人才培养及社会服务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本报记者陈彬采访整理)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6/3/340162.shtm?id=34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