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不久前,狮城新加坡的“习马会”上,关学宗师张载先生的“横渠四句”引发共鸣。关学是陕西地域文化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学派,既有造道之学,也有治世之术,尤其是“横渠四句”被古今众多仁人志士奉为座右铭。
11月15日,以“弘扬关学精神,彰显文化自信”为主题的《关学文库》首发式暨研讨会在北京举行,省政府参事室(省文史研究馆)主任张祖培和西北大学党委书记王亚杰主持会议。文库作者们与两岸著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我国第一部对关学史上重要文献进行系统整理与研究的大型丛书《关学文库》展开热烈讨论。
源于陕西 影响中国
关学是萌芽于北宋庆历之际的儒家学者申颜、侯可,至张载而正式创立的一个理学学派,为宋代理学“濂洛关闽”四大派别之一,因其实际创始人张载先生常年生活在关中,故称“关学”。关学学人以家国天下为己任,上承孔孟之志,批判融合老庄之道和域外佛学,创建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儒道释多元互补的新体系,形成了立心立命、勇于造道、尊礼贵德、经世致用、开放包容、崇尚气节的精神传统。
作为中国儒学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学派,关学经历了北宋创立,明代中兴,清代反思、传承与转型的历史过程,薪火相传八百余年,奠定了从北宋到清末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基本意识形态,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有着深远影响,是宋代以后有独特精神气象和持久生命力的有全国性影响的地域性学派。明代著名学者王阳明曾说:“关中自古多豪杰,其忠信沉毅之质,明达英伟之器,四方之士,吾见亦多矣,未有如关中之盛者也。”但遗憾的是,从刘古愚、于右任之后,近百年来再没有出现关学代表人物。而且,尽管关学文献有丰厚的遗存,但一直没有得到系统、全面的整理,许多文献都在散落、丢失、损坏之中,存留的不少已是残本,或者孤本。这无论对于文化学术还是文化传承,无疑都是一种缺憾。
为抢救、保存、传播关学文献,深化拓展关学研究,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经过诸多学者和西北大学出版社八年的努力,我国第一部对上起北宋、下迄清末民初的关学基本学术文献进行整理与研究的大型丛书《关学文库》终于面世。]
八年呕心沥血著就传世精品
《关学文库》由省政府参事室(省文史研究馆)和西北大学出版社组织编撰,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和陕西省出版资金资助项目,包括文献整理和学术研究两大系列,共40种、47册,2300万字。文库以文献整理的系统性、学术研究的开拓性为目标,以综合研究和个案分析相结合、经典解释与文明阐发相结合为特点,旨在通过对关学学派基本著述的抢救、挖掘、整理与研究,重点展示关学的历史面貌、发展脉络、鲜明特色和理论贡献,对于传承、弘扬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国学术的主体性,推动儒学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关学文库》是由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十余所院校及科研单位的32位专家学者历时八载,协力攻关,广泛搜求,潜心研究的重大学术成果。八年间,从立项论证、组织编撰到出版发行,文库背后凝结着全体编纂人员、出版工作者、省政府参事室等诸多心血和才智。2013年暑假,总主编刘学智进驻秦岭深山,青山为伴,古灯为照,在山中闭关编纂书稿。2014年,编委会主任张岂之以88岁的高龄,主持了为期近两周的书稿审定会,与各位专家融会沟通。编委会副主任赵馥洁是关学精神的系统探索者,五年时间,遍览史书,字斟句酌,书稿堆积如山。西安文理学院教授王美凤在整理手稿时,遇到各种不同字体和许多繁体字,为力求准确,她建立了微信群,让大量书法家一起来辨认、讨论。《关学文库》编委会执行副主任、出品人马来表示,这些年,出版社如履薄冰,身体力行,践行关学精神,文库的出版对于赓续历史文明,推动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张岂之在介绍文库编撰情况时说,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华书局将《张载集》、《蓝田吕氏遗著辑校》、《关学编(附续编)》、《泾野子内篇》、《二曲集》等收入《理学丛书》陆续出版,但这些仅是关学文献的很少一部分。此次,《关学文库》编辑班子知难而进,边干边学,文献整理力求全,理论分析力求准,填补了全方位梳理和研究关学学派的空白,守护和弘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总主编刘学智教授说《关学文库》的编写始终坚持“全、准、高”的标准。“所谓全就是尽可能地做到两个齐全,文库中所涉及的关学学人要有较强的覆盖性,重要的关学学人尽可能不被遗漏,对关学史上一些重要学人个案的文献也力求收集齐全;所谓准,就是在文字校刊,标点断句方面做到准确,努力把错误降到最少;所谓高,我们力求高标准、严要求,遵循古籍整理的传统做法,繁体字,竖排版,对专有名词做了下划线的处理。学术研究尽可能站在学术的制高点上。”
《关学文库》组委会、编委会执行副主任徐晔总结道:“这八年,我们秉承关学宗师张载‘为往圣继绝学’之精神,以传承、弘扬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组织完成了我国第一部对历代关学文献的系统整理,重建了关学的历史地位和精神谱系,填补了全方位梳理和研究关学学派的空白,彰显了关学理学转型的典范性意义及当代价值,在关学史上树立了一座新的里程碑。”
以辅新命,关学仍具当代价值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的滋养。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关学是陕西的文化财富,更是全国的文化财富。《关学文库》的出版,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有助于人们更好的汲取历史智慧,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明,
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院长张立文说:“中华文化是多样的,也是统一的。关学作为地域文化,在理学发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即使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关学不朽的精神也和当代中国的思潮是一致的。”
北京大学人文讲习教授、北京大学道家研究中心主任陈鼓应认为,张载的思想除了受到孔孟儒家思想的影响外,还受到庄子思想的影响,具有生生不息的精神。张载的“横渠四句”应该挂在联合国,要把关学的精神放到世界层面,让人们要以地球村的视野来看待问题、处理问题,要有“为生民立命”的情怀。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研究所原所长陈祖武评价说,《关学文库》阐释了源远流长的关学传统,学术完整,脉络清晰,是关学文献的集大成之作,具有积极开拓价值。他认为,在未来的五到十年间,陕西乃至中国一定会出现一批以《关学文库》为主体的研究成果。
《光明日报》总编辑何东平表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一个国家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还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关学文库》的出版对弘扬包括儒家学说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报道链接:http://esb.sxdaily.com.cn/sxrb/20151120/html/page_14_content_0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