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西安明城墙西南角向南眺望,便是西北大学太白校区。漫步校园,满园春色中,“公诚勤朴”四个朴实而厚重的红色大字镌刻在一方巨石上,这就是凝聚着这所百年学府的文脉传承,砥砺着一代代西大学人精神气质的校训。
天下为公 抱朴守真
西北大学发端于风雨飘摇的晚清末年,涅槃于动荡不安的民国初期,中兴于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新生于共和国百废待兴的火红年代,腾飞于改革开放的全新时期,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国家“一省一校”计划重点支持建设院校、教育部和陕西省共建高校。
西北大学校长郭立宏说,“‘公诚勤朴’凝聚着西北大学的精神与灵魂,她对什么是中国大学的精神提出了独特的解读。厚重而不张扬,内敛而不外露,形成了西北大学独特的文化品位,积淀着西北大学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西北大学独特的精神标识,滋养了一代代西大人成长的文化土壤。”
西北大学“公诚勤朴”校训是由著名语言学家黎锦熙教授提出,在1938年10月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第45次会议上确定下来;2002年1月25日,西北大学百年校庆筹备委员会全体会议研究决定,继续沿用“公诚勤朴”为西北大学校训。其中:“公”即天下为公,勉励西北大学的师生胸怀天下,放眼世界;“诚者,天之道”,宇宙的根本动力就是“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勉励西北大学的师生以至诚感动万物;“勤”即勤奋坚毅,要求师生既要勤勤恳恳又要坚韧不拔;“朴”即抱朴守真,要求师生永远保持一种朴素的本真状态。
几十年来,西北大学不断践行“公诚勤朴”校训,扎根西部,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杰出人才,先后走出了6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22位两院院士,4位国际研究机构院士和通讯院士。涌现出贾平凹、迟子建、王子今、杨圣敏、张维迎、魏杰等大批中青年才俊,赢得了“中华石油英才之母”“青年经济学家的摇篮”“作家摇篮”等诸多美誉。紧追科技文化前沿,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有重大影响的理论创新和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一、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一系列重大科技奖励,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西北大学也因此奠定了在中国高等教育特别是西北高等教育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给一支点就敢攀登
早在20世纪40年代,西北大学就明确提出“发扬民族精神,融合世界思想,肩负建设西北重任”的办学理念,致力于传承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融汇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建设祖国辽阔西部。而“公诚勤朴”校训也体现在教书育人、科研攻关、服务社会和环境氛围等方方面面,赋予了西大人厚积薄发的修养,练就滴水穿石的毅力。
“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力,养其根而俟其实”,“公诚勤朴”赋予了西大人治学上的心无旁骛,甘于寂寞,抗拒诱惑,求真务实,敢于打破教条,破除迷信,以追求科学真理为最终目标;她赋予了西北大学强大的包容性、旺盛的生命力。给一碗水就能丰长,给一支点就敢攀登,给一块化石就可以对话历史。
新的历史阶段,西北大学不断丰富校训的时代内涵,使“公诚勤朴”四个字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为学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注入了强大的正能量。
学校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将践行“公诚勤朴”校训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通过校史校情教育,以全国重大先进典型侯伯宇教授、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校友、全国十大教书育人楷模张国伟院士及罗健夫、杨拯陆、郭峰等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为引领,不断筑铸师生精神高地,学校也因此获得了“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学校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先后成立了中东研究所、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陕西能源化工研究院、丝绸之路研究院、中亚学院等科研院所,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为国家经济社会文化外交发展承担了应有的历史使命。
郭立宏校长表示,当前,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全体师生、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对办好西北大学给予了强烈期盼。学校将不断从“公诚勤朴”校训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守护好、发扬好西大精神,尊重历史,尊重规律,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统筹管理、分类指导,稳步推进各项工作,朝着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有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目标不断迈进。
“公诚勤朴”校训诞生于烽火连天的抗战年代,为处于存亡关头的中华民族开出了一剂自疗良方;而今,她已根植于所有西大人的灵魂深处,成为身体力行的内在文化约束和精神激励,并不断彰显出更加熠熠生辉的外部正能量。(本报记者吕扬 通讯员 陈朝辉)
西部网:http://news.cnwest.com/content/2015-04/23/content_123681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