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敬畏秦岭——他们的痴迷与执着!
发布时间:15-04-28      点击:

      地质学研究,不同于其他学科,除了实验室的钻研,更重要的是考验体力与意志的野外调研。它要求在这一领域从事研究的科研工作者们,既要静下心来坐得住“冷板凳”,又要跋山涉水经得住严寒酷暑的考验。 
      
西北大学“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创新研究团队,正是因为这么一群既坐得住冷板凳,又跑得了野外的科研工作者们团结协作、积极进取,才在中央造山系小陆块拼合机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这些看来深奥难解的研究从哪里入手?作为地球历史的见证者,岩石把这个过程忠实地记录了下来。科学家们通过对岩石的分析,以及构造变形、变质作用等研究,探究它们在不同时期都经历了何种地质活动,推算出造山带形成演化的过程,从而揭示大陆形成的奥秘。因此,寻找岩石证据,是野外调研进行地质分析的关键。正如董云鹏教授所言,地质学家的功力是通过野外调研活动展现出来的。 
     
野外调研,会经历各种突发状况,除了劳心劳力,有时甚至还会有生命危险。20133月份,团队在零下20度的昆仑山进行野外地质调研。为了抵御严寒,所有师生都必须挤在一个帐篷中休息。每天晚上七八点钟,大家结束了一天的工作,虽然都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但为避免躺一起而引起的缺氧,都不敢过早休息,只能熬到夜里11点多再睡觉。 
     
还有一次野外调研期间,董云鹏和另一位老师在为第二天的行程探路时,所乘坐的汽车被陷在茫茫黄沙中。虽然在车中找到绞盘等可以拖车的装置,但在漫无边际的沙漠地带怎么都找不到可以固定绞盘的地方。万般无奈下,他们只好在沙漠中挖坑,然后将被褥放入沙坑中,以此为固定点。在高原地区挖一个坑要比在内陆地区困难太多了,而他们只能用不停挖坑拖车、再挖坑再拖车的方式,将车辆拖出沙漠。 
      
除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带来的困难外,高原地区所诱发的各种疾病也是影响科研人员生命安全和调研进度的重要因素。董云鹏介绍,他在一次上高原前得了感冒,本以为已经痊愈了没什么大碍,但一上高原身体立刻就感到不适,同时自己也很担心会由此引发肺气肿。“好不容易上去,适应了高原缺氧环境,就不想下来,想把工作做完。所以一直小心翼翼地在那儿坚持了二十多天,把工作做完才回来。 
      
高原反应加大了科研工作的难度,即便当他们已经回到内陆地区,高原反应所带来的副作用仍旧会对身体和工作产生一定影响。大家经常交流,都觉得从高原地区刚回来时反应变慢了,嘴变笨了,经常说了上句忘下句,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恢复过来。 
     
有付出总会有回报。长期的野外调研,让他们在收获科学成果的同时,也因为生死与共的经历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情谊。在他们看来,野外地质调研纵然很苦,但若是内心有一份对这个专业的热爱,那么再难再拼都不算什么。正如那句,“你要是喜欢,就不觉得它苦。” (实习生 彭笑凡 本报记者 张梅 通讯员 李琛 )

 

 

 

陕西日报2015428  13

http://esb.sxdaily.com.cn/sxrb/20150428/html/page_12_content_001.htm#

要闻聚焦

— Highlights
专题专栏— Special 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