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开拓创新的科研人 呕心沥血的教书者——记西北大学教授张兴亮
发布时间:15-05-01      点击:

在旁人看来,今年46岁的西北大学教授张兴亮算得上是功成名就。

他是全球知名的古生物学专家。他的寒武纪大爆发和动物门类起源基础前沿研究举世瞩目,曾在2003年获得德国“洪堡学者”的光荣称号,2014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一路走来,张兴亮逐步从独当一面的科研骨干成为优秀学术团队的带头人。

而在张兴亮看来,他只是做了一个科研工作者分内的事。

20多年前出于对科学的敬畏和热爱,张兴亮选择了早期生命演化和地球生物学教学的科研工作。做科研不能急功近利,要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他在实验室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教室—实验室—家,生活每天如此重复着。

执著和坚持让研究结出了累累硕果。他在寒武纪大爆发和动物门类起源基础前沿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寒武纪大爆发的本质、规模、发生过程,论证了大爆发时期分子演化、动物门类大量出现、环境变化和生态效应之间的因果关系,解决了许多长期悬而未决的科学难题。他参与发现地球上最早的脊索动物和脊椎动物化石、及最古老的进攻型有毒节肢动物、率先开展微生物菌落与化石形态对比研究。

这些创新性研究成果被国内外的百科全书、教科书、科学辞典等广泛收录,不仅更新了人类关于动物门类的起源与寒武纪大爆发的认识,推动了早期生命演化研究领域乃至古生物学学科的整体发展,同时提高了我国古生物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产生了重大的社会效益。

对于科研,张兴亮从不满足,他把每一次成功都看做是又一次科研攻关的起点。然而无论研究工作多么繁忙,他从未忘记自己教书育人的本职教学工作。引导更多学生走到科学前沿,将科研的“接力棒”传递下去,是他最大的成就和欣喜。

他为每位学生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探讨课题,手把手指导学生样品采集、实验处理、数据分析、撰写论文。在近乎严苛的精细操作过程中,他传递给学生的是一种对科学的敬畏精神,唯有最为严谨的操作,才能触碰到科学的奥妙。

2002年,张兴亮开始在西北大学率先试行《地球生物学》的双语教学。在教学中不断补充新知识和新研究方法,以丰富的内涵和多样化的形式营造了交流氛围,学生的学科专业知识及专业英语能力不断提升。2012年由张兴亮编写的国内第一本全英文版《地球生物学》出版,教材全面介绍了新兴地球生物学的主要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和最新科研成果,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十一五”规划建设教材,地球生物学课程于2010年被评选为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张兴亮基于自身为师、传道、授业、解惑之根本,将更加勤奋踏实地耕耘着,不断地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带入课堂、融入教材,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

 

    2015年4月30日《陕西日报》第2版  http://esb.sxdaily.com.cn/sxrb/20150430/html/page_01_content_000.htm

 

要闻聚焦

— Highlights
专题专栏— Special 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