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因其关注度高、参与人数多、时间集中、报道量大等因素,被称为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极限”活动。今年,西北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以“奋斗的青春最美丽”为主题,在全校各共青团组织的号召下,受到了广大青年学子积极响应,共设立69支社会实践团队(含研究生团队15支)和42支专业实习队伍共计111支,2000多名师生的足迹遍布内蒙古、甘肃、山西、湖南、江西等省区和陕西省内的数十个市县,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实践活动,赢得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广泛赞誉。
作为一所综合性院校,西北大学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项目体现了综合性强的特点,以乡村支教、社会调研、志愿服务、专业实习等为主题的实践团队在短期的活动中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达到了“在深入社会、了解国情、接受锻炼的过程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也通过更多一手的观感、体验和调研,收获了内心的成长与完善。
创业实践携手公益
清晨4点,许多人还在睡梦中,经济管理学院的王斌、廉天远和他们所在的“齐心铸梦”——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暑期公益创业团队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劳作。17名学生,每人利用200元创业启动资金开展创业实践活动,通过售卖自制的豆浆、绿豆沙和酸梅汤等,最终在7天内盈利10161元。创业团队的同学们将这“第一桶金”悉数捐献陕西省慈善协会。谈到对公益创业的看法,“我们是想通过这次活动,一方面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体验创业;二是身体力行的为公益事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并鼓励更多人热爱公益事业。”此次活动是西北大学大学生“三下乡”实践活动中首度尝试创业实践与慈善公益项目的结合,活动既提升了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也增强了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校也以此为契机,继续鼓励学生长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并将创业所得捐献慈善机构。
作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创业就业问题的调研也是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重要课题。今年,西北大学暑期社会实践队贴近实际,贴近实战,有针对性开展创业就业实践活动。公共管理学院学生以《大学生创业条件及相关路径研究-以西安市为例》为研究课题,与西安市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创业机构、企业等部门负责人进行座谈,将大学生创业与自身实际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的创业方案,让大学生创业工作有了具体实施路径;生命科学学院利用假期联系往届毕业生,了解就业去向,咨询工作现状及薪资待遇,走访相关单位,并与用人单位制定初步人才培养计划,联系就业实习基地,通过假期将大学生就业工作具体化,让学生就业实践工作更具可操作性。
红色教育不忘初心
7月15日清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整齐的诵读声回响在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篮球场上,这是西北大学2014年赴井冈山社会实践团17名学生发起的诵读国学经典晨读活动。同样在那个清晨,“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的诵读声也响彻在靖边县东坑镇人口文化广场上空,这是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红桅杆”思政理论宣讲团开展暑期实践活动的开端。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迫在眉睫。在西北大学暑期“三下乡”的社会实践团中,有十余支队伍通过开放式、参与式的红色社会实践,自觉自主的接受红色教育,传播红色文化。除了学校选拔的团属学生组织负责人及研究生支教团部分成员赴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和“红桅杆”思政理论宣讲团在靖边县开展的红色主题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度调研”之外,旬邑调研队也在马兰革命旧址、马家堡关中特委旧址开展参观学习活动;法学院的“红旗风采”服务团在陕北开展法律咨询服务之余还进行了以“弘扬延安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主题的参观活动,足迹遍布杨家岭、南泥湾、宝塔山等革命旧址;信息学院“young”征途暑期“三下乡”实践团则来到中共天水市市委党校,聆听了题为“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精神旗帜——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重要理论”的党课培训。大学生们通过一处处革命圣地旧址、一件件珍贵文物、一段段革命故事、一场场生动讲解,了解革命历史,感受英雄壮举,继承优良传统。
红色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达到了对大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从而教会大学生如何在实践中学会运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去分析解决自身面临的社会实际问题,自觉正确地把个体意识外化为良好的道德行为,从而形成稳定、良好的个人道德习惯。红色暑期社会实践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精神开发提供了软环境。
科研实践求真务实
7月中下旬正是酷暑难耐的日子,而文化遗产学院考古专业的魏子元、李琳和他们所在的西北大学毛家坪遗址暑期考古实践队队员却在甘肃甘谷毛家坪遗址发掘现场忙的不亦乐乎。这支队伍由10名本科生和一名专业老师组成,在素有“华夏第一县”之称的甘谷县进行考古发掘体验、农村公众考古知识普及、文化遗产保护宣传等一系列的暑期实践活动。和毛家坪遗址暑期考古实践队一样,今年西北大学58支校级重点团队中,共有40名专业教师作为指导老师,16名专业教师担任实践队带队老师,共开展了36个与专业相关的调研和实践项目。
城市环境与科学学院依托科研课题成功申报7个校级重点团队,全部由专业教师作为团队指导老师,其中5个团队由专业教师直接带队;文学院暑期实践队立足专业特色开展西安市老城区“牌匾”文化调查研究;经济管理学院暑期实践队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在陕北、咸阳等地开展了社会实践调研活动,为地方献计献策;生命科学学院“矿区生态恢复”实践调研队针对富平县老庙镇矿区植被恢复模式及其土壤修复情况进行研究;数学学院“中国梦、大美国学”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团协助宝鸡国学院开展了《关于把宝鸡打造成为国内首家国学城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大型调研项目的策划与完善,并利用统计学的专业知识,承担宝鸡市国学人文文化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等相关数据的分析整理工作。正如暑期“三下乡”赴吴起调研团的总结中说道,“我们通过深入的探访,用自己的双眼了解事情的真相,这样的意义远胜于通过快捷传媒得到的结果。深入基层,就是离真相更近了一步。”这些项目实现了投身社会实践,发挥专业优势,不断提高服务基层的能力的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西北大学研究生团队以注重科学研究、注重实践应用为目的,最终在全校组建了15支研究生暑期实践队。生科院以“西安建成区外来植物种类构成”为主题在西安市区及近郊区、重要乡镇和渭河沿岸开展专业调研活动;化工学院在临渭区围绕葡萄储存保鲜及深加工技术进行调查分析;哲社学院在陕西榆林、西安、渭南,山西朔州、晋中、临汾等地开展晋陕农村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影响力比较研究;法学院暑期实践队立足专业开展法律援助活动。西北大学通过有导向性的组织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借助暑期社会实践平台开展科研工作,现已发表多篇文章,今年又将形成一批新的科研成果。
社会服务收获感动
信息学院茶树服务队的队员郭冉在他7月19日的日记中这样写,“这一周以来,我们竭尽全力去帮助大山孩子,给他们辅导作业,陪他们玩耍,在大山孩子的心里,我们就有如他们的哥哥姐姐,陪伴他们成长。其实,在这里,我们的收获比付出更多。”茶树服务队以陕西紫阳为实践目的地,以支教、家电义务维修等直接服务农村的活动为支撑,收获了当地农民的信任和支持。和茶树服务队一样,通过支教的形式进行社会服务类实践的团队历年来都数量颇多。在今年的实践团队中,外国语学院暑期实践队在南郑县首次开展了全英语课程教学实践活动;西北大学余天休爱心接力社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团在千阳县南寨中学开展支教活动;物理学院“三下乡”支教调研团奔赴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多个乡镇的中学支教;化工学院爱心励志社2014暑期三下乡实践队在富平县笃祜村开展支教活动,公共管理学院“爱满两宜镇,筑梦渭北行”暑期社会实践团则在渭南市大荔县两宜镇支教。西大学子支教的足迹遍布省内外,而“收获”这个字眼,也成为支教团队队员日记里的高频词,与那些相对更艰苦的生活相比,支教队员们关注更多的,是内心的成长和感动。
除了支教,今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还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开展身体力行的服务社会的项目,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息学院蓝天梦之队在实践地针对政府工作人员、普通群众的不同需求,开展办公自动化、网络信息收集、智能手机应用等方面开展培训活动,还为村民提供免费维修电器、免费设计农家乐公众平台的服务;新闻学院“母亲河儿童联盟志愿”服务推广团在山西省运城市角杯乡吴王村召集留守儿童成立儿童联盟,从各个方面锻炼和发展其能力,旨在通过从群体的联盟协作来关注自我,关爱他人;青马工程精英班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调研团在富平县留古镇开展主题为“留古镇里留健康之当地饮用水对居民生活影响”的调研活动,为富平县改善水质、打造安全生活用水提供思路。
西北大学2014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受到活动当地政府及民众的一致好评,同时也受到了多家媒体的关注和报道,人民网、中国共青团网、陕西共青团网站、陕西志愿服务网、中国文物报、陕西日报、地市级报刊、网站等都对西北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了相关报道。与此同时,西北大学金色家园网站、团委官方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全程报道相关实践活动,共计推送宣传报道200余篇,广大同学利用微信、微博撰写、转发实践心得体会,新媒体成为广大学子传播和分享社会实践成果的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纸上得来终觉浅,投身实践觅真知”。社会实践活动已经成为西北大学大学生第二课堂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多姿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同学们了解国情、服务社会,在实践中认清位置、审思人生、完善自我、成长成才,而且变得更加成熟、更加自信,校园里到处洋溢着蓬勃向上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