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每日电讯:科学报国守一生,高尚风骨励后人
发布时间:12-09-20      点击:

        作为国际知名的理论物理学家,他把一生奉献给了祖国的科学教育事业,他创立的“侯氏理论”被称为“中国的骄傲”。他生前是西北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教授,虽然去世近两年,但他的精神依然激励着许多人。他就是——侯伯宇。 

“中国的骄傲” 

  新中国成立前夕,年仅19岁的侯伯宇满怀一腔热血,放弃了在台湾大学的学业,也放弃了出国的机会,辗转回到北京。刚刚在清华大学安顿好,抗美援朝战争又爆发。侯伯宇毅然放弃学业,投笔从戎,并将父亲给他的大学学费、生活费1000美元倾囊捐出。 

  1956年侯伯宇考入西北大学物理系,并以优异成绩提前毕业。后来,他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所攻读研究生。1973年,他投身西部建设,在西北大学从事理论物理和数学物理的教学研究工作,一干就是37年。期间,一些国外及北京、上海等地知名高校多次以优厚待遇邀请他前去任教,都被婉言拒绝。他说:“西部更需要我,那里的学生更需要我。”

  1950年,20岁的侯伯宇第一次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然而,由于父亲曾是国民党高级将领,自己还曾在台湾大学读书3个月的“历史问题”,入党的事也被一再搁置。但是,这些挫折和打击始终没有动摇他对党的信念。 

  从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到阅历丰富的华发壮年,侯伯宇对信仰始终不离不弃。1980年,经过先后三次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的侯伯宇,在50岁之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入党誓词和对党的事业的庄严承诺。 

  侯伯宇生前致力于理论物理研究,取得一系列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上世纪50年代后期,侯伯宇在群论的研究上,解决了国际权威未能完成的重要定理证明;60年代初,他参加层子模型对称性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78年,他荣获全国科学大会一等奖。

   1983年5月,侯伯宇与美国布鲁克海文国立实验室乔玲丽博士合作,推导出一系列非定域守恒流结果,运用对偶变换找到了给出所有无穷多个守恒流生成元办法,这一研究成果被国际学术界冠以“H-变换”或“侯氏理论”。 

  作为以中国人姓氏命名的现代科技成果之一,“侯氏理论”被媒体誉为“中国的骄傲”。杨振宁等科学家用“非常漂亮”“强有力的”“很优美”等词语,高度称赞侯伯宇“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导师一生成果卓著,在国际理论物理学界名气很大,科学研究早已融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至于科研成果能给他本人带来怎样的声望和利益,并不在他的考虑之中。”侯伯宇的学生、西北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教授石康杰说。 

  在侯伯宇心目中,学术价值是最神圣的,科学本身超越了一切。有一次,他的学生帮助他整理中国科学院院士申报材料时发现,他居然舍弃了发表在影响广泛的学术刊物上的论文,反而收录了一些发表在普通期刊上的论文。他解释说:“有些论文,虽然发表的期刊档次很高,但真正的学术价值不及另一些论文,所以我要选择那些更具生命力的文章。” 

“一年365天,364天半都在工作” 

  为了使西北大学的物理学科后继有人,他主动辞去现代物理研究所所长职务。组织上曾考虑让他出任学校领导职务,但他也谢绝了。他说:“我最适宜的岗位是科研第一线。虽然物理学界像我这个年纪的人多数已不在科研第一线亲自动手,但我感到自己还有精力,在难得的科学春天中,继续与同事、学生一同向国际舞台冲刺。”

  “我们西大人津津乐道的是以侯伯宇教授的姓氏命名的‘侯氏理论’。其实,在他的身上除了‘侯氏理论’,还有很多和这一样宝贵的东西,他的奉献精神、工作态度,他的高尚品格、师德风范,都值得我们高校教师认真学习。”西北大学党委书记乔学光说。 

  侯伯宇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先后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10多门基础课和专业课,曾获全国高等教育首届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专著《物理学家用微分几何》至今仍是国内和美国许多著名大学物理专业的指定参考书。 

  光环背后,却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勤苦”二字。同事们形容他“一年365天,364天半都在工作。”即便是大年三十,吃过饺子,他仍会回到书桌前,遨游于他的数理世界。 

  听侯伯宇讲课,学生们普遍感觉有点“吃不消”,通常从早上8时开始到中午12时,中间仅休息10分钟。 

  在他的时间表里,没有公休日,也没有节假日,每天都是他的工作日。即使逢年过节和学生在一起,讨论的还是科研问题。 

  西北大学物理系教授杨战营曾经是侯伯宇的学生,提起多年前导师的帮助,仍感动不已:“十几年前,我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因为家中经济困难,便萌生了‘辍学’的想法,导师得知后当面告诉我,他绝不允许自己的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辍学’,并要我安心学业,经济上的困难他想办法解决。” 

  侯伯宇非常注重开阔学生的视野,经常邀请一些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到物理所来为学生上专业课,千方百计送学生到国内外著名高校或科研机构访学进修。 

  从教37年,侯伯宇先后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40多名,指导博士后研究人员7名,许多人读研期间就在现代物理前沿研究出了创造性成果。目前,这些学生中,有15人已成为国际知名的学术带头人。 

“以创新湮灭顽疾之痛苦” 

  2006年,侯伯宇开始向“数学中的几何Langlands纲领如何在量子场论和弦理论中实现”这一当今国际数学物理前沿的交叉领域发起冲击,这是物理学中相当于数学上的哥德巴赫猜想一样的一颗明珠。 

  然而,一场人生大难重创了这位老科学家。2007年8月,77岁的侯伯宇同往常一样,在办公室专注于课题研究,不料,噩耗从天而降:唯一的儿子和心爱的孙子在加拿大遭遇车祸,双双遇难!然而,经历这一悲剧的第二天侯伯宇就回到办公室,第三天就又站到了讲台上。 

  学生们发现,侯伯宇不但没有减少课时,反而比过去更多了。这个学年中,他承担的前沿动态研究课达600个学时。 

  2009年11月,侯伯宇被确诊患了膀胱癌。但他谁也没有告诉,就前往北京参加学术会议,他说自己承担的那个科研项目更重要。 

  不得不住院后,他曾经问医生,能否为他争取三五年时间,让他把手头的研究做出来。 

  侯伯宇身受病魔折磨,却依然放不下科研课题。他的学生陪同他去做检查时,他还经常携带最新的论文随时研读。卧床之际,他不能看科研报告了,就让学生读给他听。 

  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他写下“以创新湮灭顽疾之痛苦,以创新来消灭死”的字句。2010年10月6日,侯伯宇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格物探理,终生治学垂典范;数理并重,一世耕耘育英才”,这个挽联是对侯伯宇一生的高度概括。 

  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在唁电中写道“他勤奋万分,以研究物理为自己人生理想。” 

  西北大学师生在学校草坪广场举行了烛光悼念活动,学生们用蜡烛摆放出“侯老先生,一路走好”的字样,点点烛光,表达了师生们对这位令人敬仰的老教授无限的哀思。 

  侯伯宇去世后,西北大学和陕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先后下发了开展向优秀共产党员侯伯宇同志学习的决定;2011年11月,中共陕西省委决定追授侯伯宇同志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并在全省开展向侯伯宇同志学习的活动。今年3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联合追授侯伯宇同志为全国模范教师。

要闻聚焦

— Highlights
专题专栏— Special 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