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向未来 山河再相逢
作者:西北大学报评论员   编辑:李世宽   发布时间:25-07-02      点击:

盛夏流金、桃李芬芳。这是一个喜迎累累硕果的收获季节,也是一个充满离愁别绪的忧伤季节。

看着即将奔赴远阔山河的7000名毕业生,学校和师长就像目送一群羽翼渐丰的飞鸟,既为“振翅欲飞”而欣喜,又忍不住在心底默默追问:这几年,在学校汲取的养分,能否支撑应对未来路上的挑战与风雨?面对即将到来的新的人生阶段,同学们有憧憬、有兴奋,也有彷徨和忐忑。如同站在一片海域的岸边,看着浪潮在脚下翻涌,既期待又不安。怕自己的帆太小,兜不住时代的风;怕未来的浪太急,找不到人生停靠的锚点。这种“迷茫感”“无力感”,其实是每个生命在“告别旧坐标、寻找新定位”时的自然震颤。

毕业是校园生活的终点,社会生活的起点。人生在一次次出发中铺展开来,每一次出发都有特殊的意义。出发很关键,但又不宜看的过重。两只脚从当前站立的点位往前迈一步,就意味着出发。先别纠结对错得失,只要喜欢,就大胆走两步。敢出发,更敢于从头再来,走错路、走弯路,不是结果,是过程。所以,向前走,别回头,想要的不在身后,而是前往的路上!

从校园到社会,从考场到职场,乃至以后更多复杂场域之间的转换,也许固有的知识储备、思维习惯,都不再那么管用。但没有人能真正“万事俱备”,出发从来不需要“万事俱备”,每一次出发都是“带着生长的力量重新启程”。百廿校史里的先贤们——侯外庐先生在巴黎啃着干面包译《资本论》时,或许不会想到,自己在异国他乡逐字推敲的译稿,会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上的“思想火种”;张彦仲院士三次改行投身国家工程时,或许不会想到,自己在不同领域跨界探索中画下的每一道图纸,会成为“科技强国”的生动注脚。他们只是凭着为国家民族“做点什么”的直觉,把每个“当下”都活成了生命里的“实心日子”。他们的成功靠大胆做、坚持做。看似“无意识的奔赴”,恰恰蕴藏着出发的本质: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按图索骥的规划,而是带着“生长的本能”向阳而生。

从校园出发进入社会,同学们从大学生变成“小学生”,一切都要从头学起。不过还好,同学们不是赤手空拳上阵。大家有理想、有知识,身边有彼此、身后有母校,遇到任何艰难险阻,都不用害怕。那些在实验室熬红的眼、在图书馆啃过的书、在黄土地田野里踩过的泥、在秦岭山林中沐过的风,藏着破局的勇气与成长的智慧。理想在任何时候都需要坚守,不断在考验和锻打中提升纯度。现实主义者或许能看破一些事,但理想主义者可以干成大事。希望同学们永怀初心、追求高远,做有理想、负责任的行动主义者。

站在时间的交汇点回望,无论是古城晚照、长安月色、终南晴雪,还是玉兰花开、紫藤香浓、木香幽幽……西大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帧时光都留下了同学们奋斗的足迹。同学们将带着“公诚勤朴”的校训奔赴五湖四海。当同学们在基层一线倾听百姓心声,在创新前沿探索未知领域,在国际舞台传播中国声音时,请记住:母校的目光永远追随着大家的脚步,母校的怀抱永远向大家敞开。前路或许有风雨,但更有无限风光。愿同学们永葆赤子之心,将“小我”融入“大我”,用行动追寻理想,用奋斗诠释无悔青春!

本文原载《西北大学报》第846期


要闻聚焦

— Highlights
专题专栏— Special 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