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必须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
发布时间:12-11-28      点击:


当代中国必须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
“211”办党支部   张 璐
 
    摘  要:当代中国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中、特别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刻不容缓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为此,必须认真研究社会思潮的表现形式、特点及存在原因,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的历史必然性、重要性及其对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引领 社会思潮
 
社会思潮一般出现于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重要历史时期。研究社会思潮,要从巩固与加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出发,对那些可能影响中国社会走向和思想道德走向的社会思潮进行深入研究,找到正确引领的途径和方式,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一、社会思潮的表现及存在原因
“所谓社会思潮,是指某一时期内在某一阶段或阶层中反映当时社会政治情况而有较大影响的思想潮流,它是以一定的社会存在为基础,以相应的意识形态为理论核心,并与某种社会心理发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作用的思想潮流”。 [1]
社会思潮的出现,从一定层面反映出社会生活的变化。无论是顺应历史前进方向的正确思潮,还是与历史前进方向相悖的错误思潮,都是社会生活的晴雨表。因此,多样化的社会思潮的产生及其传播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生活与价值取向、观念意识、审美情趣等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而社会思潮也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元化的特点。(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 [2]社会思潮作为一种重要的意识现象,从根本上说,其产生和传播也必然由人类物质生产活动所规定。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随着国家的兴衰更替和阶级斗争的纷繁复杂,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规模、政权模式、社会组织、社会交往、科技教育、管理机制、文化艺术和知识结构等,不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由此决定了人们的观察视野、思考方式、观念意识、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也必然日益复杂多样。从现实社会生活看,在当代中国社会中,人们的经济地位、职能分工、利益分配、社会角色等也在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由此引起的利益格局变化和矛盾冲突,使人们原有的思想观念、理想信念、价值判断、政治认同和情感亲疏受到冲击与震荡,呈现出多样、多元、多变的趋势。(二)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文化保守主义、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社会思潮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历史走向、人心走向影响较大。(三)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一方面极大地改变着人们舆论传播、思想交流、生活内容和行为方式,有利于拓宽人们的视野,增强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平等意识和民主法治意识,激发社会的创造活力,推动文化、理论等方面的创新,促进社会进步;另一方面,一些错误的思想观点甚至反马克思主义观点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的传播对人们思想的腐蚀、毒害亦不可低估。(四)思想文化领域中出现了中西方交融的现象。某些西方敌对势力始终把意识形态作为颠覆和控制别国、实现自身战略意图的重要工具,并凭借经济、科技等优势不断推行文化霸权,加大文化输出和思想文化观念渗透的情况下,这种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彼此交融,方便了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不可避免地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精神和方法为统领,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对于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上,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的必要性
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是思想理论战线上的重要任务。也就是说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各种社会思潮进行分析、整合与引导,对它们提出的问题,予以深入辨析和科学回答,并针对受众的特点和需求,消除错误思想的影响,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阵地,从而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为民众的精神支柱,以激发民众对现实生活的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提高整个社会的凝聚力和亲和力。
在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中,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决定意识形态,而意识形态又对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具有巨大的反作用。社会思潮作为一种观念形态,一种精神力量,绝不仅仅消极地反映社会生活的现象,其共鸣性特征决定它能够对社会发展起到巨大的反作用:消极的社会思潮可以扰乱人们思想,破坏社会安定,给社会带来不良的影响;进步的社会思潮则能增加思想凝聚力,引导社会进步,推动社会发展。而在每一个现实社会中,统治阶级总会根据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提出一定的思想体系,对整个社会的思想进行引领和整合,以为其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服务。
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反映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马克思主义引领整个社会思潮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旗帜和灵魂。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它严密的科学体系、鲜明的工人阶级立场和巨大的实践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以它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和不容置疑的逻辑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特别是从资本主义转向社会主义,从社会主义转向共产主义的规律,为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和解放指明了方向。作为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它深深植根于社会实践,始终与时代同行、与实践同步并指导着实践。它打开了认识和发展真理的通途,总是在不断概括社会实践经验、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成就,吸收、借鉴和融合各种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生动而具体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活力,同时也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
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
面对社会思潮的多元、多样、多变以及相互交流、交融和交锋的现实,应当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在当代中国,加强马克思主义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就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它鲜明回答了在社会思想日益多元、多样、多变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用什么样的精神旗帜来团结和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开拓前进的问题。(一)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引导干部群众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二)要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进一步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三)要坚持不懈地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全社会改革创新意识,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自觉把个人价值追求融入民族振兴、国家发展的伟大实践,把个人理想抱负化作励志图强、创造伟业的实际行动。(四)要坚持不懈地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广泛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宣传教育,引导干部群众自觉遵守社会基本道德规范,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
二是全面辩证地分析各种社会思潮。面对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分清是非,吸取精华,弃其糟粕,是我们肩负的一项重要任务。把马克思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文化保守主义、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都要予以认真剖析,以自觉划清思想界限。
三是注意区分矛盾,掌握政策导向。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应当遵循党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问题上一贯坚持的指导原则:“要正确处理思想理论领域的问题。 注意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的界限。 不要把学术探讨中出现的问题当作政治问题,也不要把政治倾向性问题当作一般学术问题。学术问题的研究和讨论没有禁区,理论宣传和教学要有纪律。在事关政治方向和根本原则问题上,要旗帜鲜明。” [3](一)要正确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分清一种社会思潮的倡导、传播、代表的主体,是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阶级、阶层、社会集团,还是敌视、反对、破坏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在当代中国,人民内部矛盾是大量的,敌我矛盾是少量的。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办法也不同。对于敌我矛盾,处理的办法是采取强制、压服的办法,对人民内部的思想问题、是非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二)要注意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的界限。作出这种区分,是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重要前提。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人们思想活跃,各种观念大量涌现,正确的思想与错误的思想相互交织、进步的观念与落后的观念相互影响,这是客观存在的。 因此,要正确区分政治是非和学术问题,不可将二者混为一谈。(三)要加强引导与管理。无论何种社会思潮,都必须通过一定的渠道传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引领社会思潮,都要求我们高度重视和加强思想理论阵地的建设和管理。当前,社会思想文化活跃,广播、影视、报刊、图书等媒体特别是网络发展迅速,各种论坛、讲座、报告不胜枚举。这是社会思想丰富多样和学术繁荣的表现。对于这些思想文化阵地,我们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加强建设,更好地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求;同时又绝不能放任自流,给错误的、不健康的思想观点提供传播渠道,必须依法加强管理,在规范、引导中使其健康发展,成为宣传科学理论、弘扬社会正气、传播先讲文化、塑造美好心灵的有效载体。
总之,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把社会成员和人民大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上来,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一定能够建立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全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西北大学庆祝建党90周年征文三等奖)
参考文献:
[1]梅荣政:《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1995.
[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要闻聚焦

— Highlights
专题专栏— Special 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