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建国初期经济思想探析及当代启示
发布时间:12-11-28      点击:

刘少奇建国初期经济思想探析及当代启示
成杰芳
(西北大学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摘要:刘少奇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建国初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在经济建设的许多方面都提出过相当有预见性的见解。这些思想主要包括建国初期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如何处理私人资本主义经济问题,中国工业化和农业发展的道路的探索问题以及与对外开放相关的政策见解等内容,其主要特点是:着眼于发展生产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始终尊重群众意愿,坚持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等,刘少奇建国初期的经济思想,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经济建设部分在脉络上是完全一致的。因此,重新认识刘少奇经济思想理论,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刘少奇;建国初期;经济思想  
 
刘少奇是我国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的新经济政策主持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近期学术界对刘少奇的研究比较热,学术界普遍认为,毛泽东和刘少奇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毛泽东思考的重心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对矛盾上,而刘少奇思考的重心则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上。这种差异的外在表现便是:刘少奇谈论和关注的侧重点常常在经济领域,而毛泽东谈论和关注的侧重点常常在政治领域,此外,邓小平与刘少奇在重视经济建设、立足现实走自己的路和改革经济体制等方面都有相通之处。可见研究建国初期刘少奇经济思想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         刘少奇建国初期的经济思想主要内容
刘少奇关于建国初期的经济思想主要见于1948年到1965年的著述中,内容丰富、全面系统,共有五个方面。
(一)关于建国初期中心任务的问题
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权后,面临的主要任务应是什么? 这是进入建国初期遇到的首要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党的工作着重点的科学确定。正是出于这样的认识,刘少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依据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问题作了深刻阐述,他认为,此时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1]“经济建设现已成为我们国家和人民的中心任务”。 [2]
既然新中国的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那么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基本政策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呢? 刘少奇在分析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困难及有利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1) 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必须以发展国营经济为主体”;(2)“合作社经济是在各种不同程度上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它“是国营经济的同盟者和带有决定意义的助手”,要“扶助独立的小生产者并使之逐渐地向合作社方面发展”,以求“普遍建立合作社经济”;(3)“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十分接近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它“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国营经济的助手”;(4)“在有利于新民主主义的国计民生的范围以内,容许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5)“对于带有垄断性质的经济,则逐步地收归国家经营”。总的来说,除开那些投机操纵的经营及有害于国计民生的经营而外,各种经济成分并存,都鼓励发展。“在可能的条件下,逐步地增加国民经济中的社会主义成分,加强国民经济的计划性,以便逐步地稳当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3]刘少奇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阐明的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实践证明是具有历史生命力的。
(二)关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问题
刘少奇在建国前后的探索中发挥了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的正确认识,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的作用。认为适当发展资本主义不仅有利于经济发展,而且也有利于工人阶级的长远利益。刘少奇从中国生产力落后,而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还占很大比重的国情出发,指出“私营经济在目前整个国民经济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适当发展对于国民经济是有利的”。 [4]“发展资本主义私人经济,在中国目前条件下是进步的,这对人民、对工人都是有利的。” [5]刘少奇还从中国资产阶级所处的历史条件和中国历史现状出发,提出“今天中国资本主义是在年青时代,正是发展它的历史作用、积极作用,建立功劳的时候,应赶紧努力不要错过。” [6]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刘少奇在天津讲话中提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有其进步性”、“剥削有功”的名言。在当时,刘少奇的这个提法,对纠正当时党内对资本主义认识的偏差,稳定资本家的情绪,作用是十分明显的。但由于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发生了全面变化,刘少奇对资本主义作用的正确认识也随之而改变,失去了实践与检验的机会。
(三)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
1951 年刘少奇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30 周年大会上号召:“努力完成新民主主义的建设事业,使中国由农业国进到工业国”。 [7] 刘少奇从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和中国必须经历一个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阶段的思路出发,提出中国要实现工业化,先要发展农业、轻工业,再以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他说:“中国工业化的过程大体要循着这样的道路前进”。 [8]刘少奇认为,中国是在一个经济与文化极端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大农业国里,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并建立起了人民民主专政才开始自己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事业的,因此他设想: (1) 没有国家的民主化,就不能保障经济事业的发展和国家的工业化;(2)工业化的速度必须兼顾人民的生活水平;(3) 工业化的经验要我们自己创造,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4) 兴办托拉斯,把整个国民经济组织起来,要有计划,要搞专业化、标准化、系列化;(5) 要利用商品和价值规律,社会主义条件下许多生产资料可以作为商品流通;(6) 要注意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分配关系,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不是平均主义。所有这些内容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检验之后,依然不失真理性。可以说,刘少奇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认识既是比较早的,也是比较系统和深刻的。
(四)关于中国农业发展道路的问题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小农经济占主体的国家,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所面临的基本国情之一,也是我们党制定农村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刘少奇在对待和引导小农经济的问题上的基本思路是:(1)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阶段中,不能轻易动摇农村中的私有制,要保存富农经济,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要用商业的办法把小农经济纳入新民主主义经济体系之中。(3)农村的集体化必须要依赖工业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要先机械化后集体化。薄一波在评价刘少奇关于先机械化后工业化的观点时指出:“在我国条件下,即使没有大批农业机械,只要按照自愿互利原则发展合作经济组织,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提高生产力的目的,但是问题在于,社会主义是不能长期建立在落后的、手工劳动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应该承认,这些观点从根本上说是对的,所谓‘根本’就是它符合不能离开社会生产力来谈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原理。” [9]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从以重工业为中心,工农业并举到农轻重发展的方针的转变,实践曲折地证明了刘少奇“以农业为基础来发展国民经济”的理论的正确性。
(五)关于对外贸易的思想问题
    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刘少奇经济思想的一大特色。刘少奇认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自力更生,必须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中建立强大的独立的经济体系。他同时指出:任何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事业都需要吸取其他国家的经验,需要其他国家的无产阶级和人民的支援。 [10]因此,刘少奇十分重视争取外援,设想了争取外援的几个方面:经验上、技术上、资金上的援助,物资方面某种程度和范围内的经济互助。他认为:如果这种援助和互助是很大的,那就可能帮助中国更快地走向社会主义。 [11]同时,他更注重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交流。1957 年他在同湖南、广东经委领导谈话时,提出要善于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的某些经营管理方式,如试办托拉斯,他对托拉斯的试点也正是对外交流的实践。他强调说:本来社会主义有很多优越性,只要再加上学习资本主义的先进经验,就一定能竞争过他们。 [12]因此,他在1956 年党的八大上向全党郑重宣告:我们的门是对一切国家敞开的。在这方面,刘少奇与邓小平的思想有契合之处,二者都认为适当吸纳外资是不会影响社会主义基础的。
二、         刘少奇经济思想的主要特点
(一)始终着眼于发展生产力,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
刘少奇的经济思想从不脱离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这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这个主要表现在:一是分析问题不脱离生产力水平,他他分析农村应当先机械化再集体化,也是着眼于家庭经营与生产力水平的相适应,如果硬要在生产工具没有大变化的情况下去搞集体经营,其结果与生产力不适应,最终还是回到家庭经营上来。实践证明,这也是对的。二是制定方针政策首先要考虑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这一点是刘少奇经济思想的核心所在,也是我们党忽视这一问题,而导致长期失误的关节点所在。这说明在当时那样的历史条件下,刘少奇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对资本主义的理解是比较准确的。
(二)始终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刘少奇思考经济问题、处理经济工作的灵魂。他强调经济工作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不要套书本,搬经验,这在当时那种以苏联为唯一模式的思维框架中是很珍贵的。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除了要具备正确面对现实的勇气和魄力,更重要的是注意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实际情况。1956 年刘少奇在党的八大政治报告中向全党提出:“党的各级领导机关都应当大大加强对于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工作”,要养成“联系群众,调查研究和实事求是的作风”。 [13]而八大政治报告本身就是在详细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完成的。
(三)始终尊重群众意愿,坚持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
刘少奇是切切实实地把群众意愿、群众利益、群众情绪放在第一位的马克思主义领导人。在刘少奇看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经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建国伊始,刘少奇就在《国家的工业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文中,阐明了革命、建设和劳动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相互关系。文章开篇就指出:直到现在,中国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和世界许多先进国家比较起来,还是很低的。他们还很穷困,他们迫切需要提高生活水平,过富裕的和有文化的生活。这是全国最大多数人民最大的要求和希望,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力求实现的基本任务。 [14]
三、         刘少奇建国初期经济思想的当代启示
刘少奇熟谙经济规律,勇于探索,其许多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对于新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曾起过巨大的作用。即使在今天,他的一些经济思想对我们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注重经济理论修养。
刘少奇曾尖锐指出中国党在思想上、理论上修养不够,并指出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如果党的领导和干部缺乏应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就不可能保证运动的纯洁性,就不能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鉴于此,刘少奇十分重视理论的修养,并且要求全党不断提高理论水平。他不仅号召干部认真学习理论,而且还身体力行,带头学习研究理论。1959 年在海南岛休养的一个月假期中,他同经济理论界的一些同志一边学习、一边讨论政治经济学理论。学习中,他对当时理论界有争论的若干问题,从实际出发,反复研讨,大胆地提出了许多很有见地的观点。这些论点,至今仍闪烁着真理的光辉。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模式的设计方面,充分体现了他重视经济理论修养,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以扎实的理论功底去观察、解释、处理实际经济问题的特点与风格。
(二)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纵观刘少奇建国前后对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可贵探索,可以看出,从中国实际出发,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点的经济建设道路,始终是其实践活动与理论追求的主题。刘少奇一贯主张:“我们应该学会自己走路,应该根据中国的特点,采取适合中国情况的方法来进行建设。” [15]刘少奇提出这一原则的基本出发点,是要按照中国具体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来制定新中国的发展政策。他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思想的一系列发展,就是坚持这一原则的伟大理论成果,这不仅为他以后参与指导新中国经济建设做了比较好的理论准备,而且成为中共历史上第二次伟大理论飞跃的思想来源之一。
(二)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
在建国前后,刘少奇对资本主义进行了辩证的客观的分析,从中国的现实国
情出发,提出了要全面认识资本主义、允许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等一系列独到的
见解。这一思想对我们当前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仍有重要的启示。首先,经济落后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要利用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其次,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社会只能建立在社会化的大生产之上。再次,社会主义能够并且必须善于利用资本主义并克服其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更要正确对待资本主义,既要看到它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一面,大胆吸收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经验,使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服务。
(三)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提倡民主
基于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封建专制制度的历史,封建思想意识根深蒂固,官僚主义、家长作风普遍存在,刘少奇经常提醒必须特别注意党内外民主作风的培养,以利于革命事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多次指出,如果不充分发扬民主,就不可能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刘少奇认为,对于生产上、经济上有些什么大事,党的中心工作是什么,为什么要制定现行的政策等问题,都必须经常向群众作宣传解释。如果很多政策不跟他们商量、讨论,不听取群众的意见,就等于没有民主。所以,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刘少奇总是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提倡充分发挥群众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认为只有在民主的环境中才能获得真实的情况,真实的意见,才能把工作搞好。在民主的环境中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是刘少奇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一大特色。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这一特色使其经济思想更具有魅力。(学校庆祝建党90周年征文三等奖)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献》,810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
[2]《刘少奇选集》,下卷,6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
[3]《刘少奇选集》,上卷,427~42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4]金冲及主编.刘少奇传: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613,630.
[5]刘少奇论工人运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350-351.
[6]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0.
[7]《新华月报》,1951 (7) . 
[8]《刘少奇选集》,下卷,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9]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10.
[10]刘少奇.刘少奇选集( 上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430.
[11]吕星斗.刘少奇和他的事业[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381.
[12]刘少奇.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326-327.
[13]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68页.
[14]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下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5]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23.
 

要闻聚焦

— Highlights
专题专栏— Special 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