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运动的客观规律,是推进“四个伟大”的强大思想武器。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期领导工作和治国理政实践中,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当代中国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了运用、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典范,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作出卓越贡献。《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11专题“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着眼于时代之问,进一步强调文化建设事关国运兴衰;不断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不断推进文化事业健康发展。这些新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底蕴和思想火花,为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提供了科学指南。
彰显历史思维深刻阐明文化建设事关国运兴衰
文化建设是体现社会历史进步的重要维度,并深刻的影响着历史进步的方向和节奏。1894年1月25日,恩格斯在《致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信中给予文化要素对历史进步的意义以充分肯定,他举例了法、哲学、宗教等文化要素虽然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但与此同时,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历史发展产生推动作用。可以看出,针对当时思想理论界对“唯物史论”机械式的理解,恩格斯以非常明确的态度和彻底的历史思维对此做出了有力的反驳和说明。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文化决定于经济与政治,与此同时,又可以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历史前进的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把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具体情况紧密结合起来,运用历史思维创造性的提出进入新时代,文化正彰显出越来越鲜明而独特的作用和价值,文化建设具有相对独立性并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和实现节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作为精神事业,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当然就是一个灵魂的创作,一是不能没有,一是不能混乱。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系列重要论述,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为理论基础,创造性的阐明了进入新时代,要更加清醒地运用历史思维,才能真正认识到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党不断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党的理论创新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大幅提升,文艺创作空前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不断增强。文化建设的成就正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着强大的精神力量。事实说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文化强国建设是实现中国梦中的重要构成,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的基础性地位等新思想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从思想理论层面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运用辩证思维深刻阐明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内在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讲,人们的物质生产生活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早在1845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系统表述了这一原理,提出人类社会生存发展过程中,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是推动历史进步的“第一个前提”和“第一个历史活动”。马克思主义在肯定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辩证的指出社会意识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并能对产生于它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社会结构等发挥巨大的能动的反作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为人们提供了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阿基米德点”,使人们能够拨开纷繁复杂的精神迷雾,看清其背后的物质生产生活基础和根源,从而使哲学对现实生活的解释力、影响力和改造力前所未有的增强。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系列重要论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提出在新时代加强文化建设要牢记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文化建设要建基于经济建设之上,根植于人们的物质生产生活之中。同时,要更加重视文化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为包括文化建设在内的社会整体进步筑牢物质基础。他强调,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为理论基础,创造性的阐明了我国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和国际地位,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进一步明确了坚持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重要性,深刻阐明了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辩证关系。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面对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我国积极适应全面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新变化,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文化建设成就突出。实践证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系列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思想观点,使其在新时代背景下表现出崭新的思想魅力。
突出系统思维深刻阐明文化建设内置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马克思主义认为,万事万物及社会现象之间存在着普遍的、一般的、多样的联系。因此,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应当坚持全面的、联系的、系统的观点看待问题,解决问题。1886年,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对人们在思维过程中要注重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曾写下这样经典的话语,他说,当我们运用思维对自然界、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进行考察时,“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在此处,恩格斯深刻的说明了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事物的过程中,需要从运动的、联系的、全面的视角出发,从整体上对事物进行系统性把握,才能更好解决事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系列重要论述中饱含着丰富的系统思维,这突出的表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在看待文化建设时,总是把文化建设与其它各方面的建设结合起来,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加以考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将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协调。在文化体制改革中要坚持系统论原则,统筹兼顾,着力处理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他强调,中国的发展应当既是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进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进程。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在文化发展中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原则,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论述中蕴含的系统思维,对于在文化建设中如何处理好“古”与“今”、“中”与“西”的关系,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具有深远影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之所以能够焕发出强大的思想动能,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尤其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分析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中国和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关于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系列重要论述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思想武器解决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问题中的思想伟力和实践价值。
注:本文刊载于《西北大学报》第75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