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脱贫攻坚精神 昂扬奋进新征程——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作者:刘景华   来源:《西北大学报》    编辑:张邓斓   发布时间:21-03-10      点击: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是一个科学概念,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六个方面相互联系,相得益彰,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精神的深刻论述充分彰显了中国人民“敢梦、追梦、圆梦”的伟大品质,这是属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光荣。

上下同心,体现了党带领人民团结一心、合力攻坚的磅礴力量。“人心齐,泰山移”,自古以来,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脱贫致富不仅关乎着贫困地区的民生,更是关乎整个民族的安康乐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凝聚全党全社会力量,形成扶贫开发工作强大合力。”在党中央的带领下,通过深入推进“万企帮万村”,东部支援西部,中央到地方的定点扶贫,汇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的优质资源向贫困地区集结,构建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举措、多力量有机结合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了全党动员、举国行动、合力战贫的生动局面。

尽锐出战,体现了党发挥制度优势、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决心。一个制度是不是具有优势,不是靠口号喊出来的,而是实战出来的。这场脱贫攻坚战就是用事实证明了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我们最大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脱贫攻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亲自督战”,层层把关,层层落实,从拉开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序幕,到创立扶贫工作机制,再到加强基层党组织各驻村帮扶干部队伍建设,脱贫攻坚成为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抓的“一把手工程”。他强调“坚持不懈做好工作,不获全胜、决不收兵”,脱贫攻坚“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党中央以高度的历史使命和强烈的决心,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

精准务实,体现了党坚持实事求是、科学施策的方法和理念。脱贫工作越往后,难度越大,要求越高,越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做好精准扶贫,这是打赢攻坚战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2014年,全国组织80多万人逐村逐户开展贫困识别,2015、2016年,组织动员近200万人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2017、2018年补录贫困人口849万,剔除识别不准人口412万,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减少到2018年底的1660万,再到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精准识贫、精准施策、精准治贫和精准脱贫,“精准”二字贯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开拓创新,体现了党坚持真抓实干、科技助力脱贫的发展思路。脱贫攻坚需要精准务实的工作理念,也需要科技创新的精神和勇气,科技创新是提高精准脱贫质量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近30万名科技特派员奔赴脱贫攻坚第一线,他们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流量导向田野间,他们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2020年4月,总书记到陕西考察时点赞柞水木耳为“小木耳大产业”,这正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带领团队对口科技帮扶的成果。热播剧《山海情》聚焦脱贫这一宏大主题,再现了上世纪90年代宁夏西海固的移民,在改革创新、求真务实的拼劲下,将黄土弥漫的“干沙滩”建设成“金沙滩”的故事。此外,凉山花椒、直播带货、院士下乡……无一不以创新为底色,各贫苦地区依靠改革创新为脱贫工作创造了经验、提供了样板。实践证明,越是贫困地区,越需要改革创新,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在振新乡村战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我们更要继续以科技创新的精神为支撑,勾画乡村全面振兴的美丽中国画卷。

攻坚克难,体现了党不畏艰难险阻、敢于斗争的不懈奋斗精神。脱贫致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尤其是要拿出破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发扬钉钉子精神,锲而不舍、驰而不息抓下去。”8年来,在脱贫攻坚关键事业中,涌现出一大批人民英雄,有“5年坚守太行山的‘新愚公’”李保国、有“献身教育扶贫、点燃大山女孩希望”的张桂梅、有“用实干兑现‘水过不去、拿命来铺’誓言”的黄大发、有“回乡奉献、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的黄文秀、有“扎根脱贫一线、鞠躬尽瘁”的黄诗燕、还有数百万在扶贫一线上留下坚实脚步的扶贫干部、驻村书记,更有1800名为脱贫攻坚事业付出生命的人民英雄,正是因为他们的付出与奉献,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

不负人民,体现了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时刻挂念着人民,把为人民服务化作具体实际行动,从黄土高原到青藏高原,从太行山区到乌蒙山区,从甘肃定西到四川大凉山,听民声、察民情,目的就是让老百姓过上舒心的日子。可以说,中国的“扶贫、减贫、脱贫”工作的出发点是人民,立足点是人民,落脚点还是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中国人民意志品质、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充分彰显,赓续传承了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新时代,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弘扬脱贫攻坚精神,有利于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自古以来,丰衣足食是人类追求的基本生活目标,消除贫困是千百年来人们梦寐以求的愿望。纵观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没有哪一个朝代能够真真切切地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没有哪一个政党能够解决人民的贫困问题,但是中国共产党做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打响脱贫之战,可以说,其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是前所未有的,“党的集中统一领导、集中力量办大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充分发挥优势。反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脱贫攻坚中形成的脱贫理念、原则、方法等实践经验是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的,这些经验和做法为全球加速减贫、脱贫事业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样本。新时代弘扬脱贫攻坚精神,有力向世界证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行”,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好”。

弘扬脱贫攻坚精神,有利于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人无精神不立,党无精神不振,国无精神不强。纵观党的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取得了一系列伟大成就,构筑了丰富的精神谱系。这些精神谱系凝聚成了“兴国之魂和强国之魂”。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抗美援朝精神、西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小岗精神、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再到新时期的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这些精神共同撑起民族精神谱系的宏伟大厦。可以说,新时期的脱贫攻坚精神同这些精神薪火相传、 一脉相承,都具有共同的政治思想和价值取向,其内容都具体展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精神实质及以人民利益为重的价值取向。时空变化,精神永存。每一个时代都有反映时代特征、反映时代诉求和价值追求的伟大精神。脱贫攻坚精神赋予了民族精神的新内涵、新特质。

弘扬脱贫攻坚精神,有利于讲好脱贫攻坚的中国故事。脱贫攻坚精神凝聚了当代中国的伟大力量,是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断的伟大动力。脱贫攻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其形成的伟大成果和实践经验,所赋予的中国力量、中国创造和中国精神是我们需要充分挖掘的资源,这也是讲好脱贫故事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脱贫攻坚不仅要做得好,而且要讲得好。”新时代弘扬脱贫攻坚精神,不仅有利于讲好中国的脱贫故事,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凝聚力和战斗力,对进一步深化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征途漫漫,精神永恒。新时期,我们要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继续保持乘势而上、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使脱贫攻坚精神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力量。

注:本文刊载于《西北大学报》第758期

要闻聚焦

— Highlights
专题专栏— Special 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