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帮助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正确认识国情和社会发展规律,引领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要注重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这里面,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基于此,思政课讲好哪些中国故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对于提升思政课的灵动性和吸引力至关重要。
一、讲好故事的关键在教师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可以说,一堂课的成功与否,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高校思政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思政课教师只有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才能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
1.思政课教师要提升信仰的高度
思政课是巩固和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主阵地,思政课教师肩负着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任务。要在思政课上讲好故事,首先要求教师要有坚定的信仰,一个没有正确理想信念的人一定无法成为好教师。如果教师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都不够坚定,那么讲出来的故事就会缺乏底气。“欲人勿疑,必先自信。”如果教师自身都对故事心存疑虑,讲出来的东西就不会是信念坚定、富有感染力的,那又如何能够对学生起到价值引领作用呢?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思政课教师是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种下真善美的种子”的关键所在,讲信仰者必须自己有坚定的信仰,这不仅是作为思政课教师的根本,更是思政课教师最为鲜明的灵魂。只有拥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才能够做到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只有教师首先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融入生活,才能在课堂上展现信仰的力量、真理的坚守,才能使学生真心信服,真正实现“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
2.思政课教师要厚植理论的深度
扎实的理论功底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学生往往可以原谅老师严厉刻板,但不能原谅老师学识浅薄。知识储备不足、视野不够,教学中必然会捉襟见肘,更谈不上游刃有余。”思政课教师必须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拥有厚实的理论功底,这样才能够呈现思想的深度,解答学生的疑惑、满足学生的期待。同时,思政课教师还应站在知识发展前沿,及时了解和掌握理论热点,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教师不仅要厚植理论深度,还应注重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把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将其更好更响亮地传播出去,通过学理和事理说清道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地把讲故事看作活跃课堂气氛的手段,而是要通过一个故事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获得一段感悟,因此“讲好故事、会讲故事”十分重要。基于此,教师一定要明确在课堂上该讲什么样的故事,如何通过故事引发学生思考,这就需要所选故事具有一定的关注热度和思想深度,使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明白故事背后所蕴含的道理,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的育人效果。
3.思政课教师要拓展知识的宽度
讲好思政课不容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所说:“思政课教学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涉及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涉及世界史、国际共运史,涉及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等等。”同时,思政课还需具有非常强的时代性与现实性,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不仅要熟悉马克思主义理论,还须广泛涉猎其他学科有关知识,充分了解世情、国情、党情,将各方面知识同课程内容有机地融合起来,使课程内容更加真实、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做到思政课常讲常新。当前,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也在不断丰富,各方信息交织碰撞,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不断拓展知识的宽度,拥有丰富的知识视野、宽广的国际视野、深厚的历史视野。思政课教师所叙说的故事不仅应具有较强的灵动性,也应具有深厚的理论性,同时反映时代特征,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果,这样才能及时回应学生关切。思政课教师要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自己就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需要一潭水。只有拥有足够的知识,思政课教师才能不断刷新故事内容,这样讲起故事来才能做到信手拈来、娓娓道来、有情有理。
4.思政课教师要增加现实的温度
马克思主义不是高高在上的空中楼阁,它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是具体的、真实的,而不是抽象的、缥缈的。思政课教师在授课时,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打造成高不可攀的悬设,让学生望而生畏,而要增加现实的温度。要增加现实的温度,就要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身边事相结合,与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疑惑相结合,要善于利用国内外的事实、案例、素材,在比较中回答学生的疑惑,使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就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要增加现实的温度,思政课教师就要有仁爱之心。“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慈爱友善的眼神、在三尺讲台默默奉献的力量、敢于攻克新知新学的锐气,显示了教师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要增加现实的温度,就要将教材语言转换为生活语言,用生活化的语言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增加现实的温度,教师还要走到学生身边。教师不仅是课堂上的“授业者”,也是学生的“身边人”,只有进入学生生活,才能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善于在批判鉴别中明辨是非。
二、思政课要讲好哪些故事
故事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承担着记录人类生活轨迹、传承文明的重任,也是价值观养成的重要途径。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500多年的世界社会主义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80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近100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的发展史,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史,都为思政课教师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是讲好故事的根本所在。
1.伟人故事
任何理论的背后,都深藏着鲜活的故事。讲好伟人故事,讲好马克思主义者的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的一生,是胸怀崇高理想、为人类解放不懈奋斗的一生;是不畏艰难险阻、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的一生;是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而不息战斗的一生。”在课堂上讲述伟人的故事,不仅能够生动直观地向学生展示马克思主义者的深邃思想和人格魅力,打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刻板印象与教条理解,也能通过真实的故事、有血有肉的人物,向学生立体地展示伟人的真实形象,给学生以心灵上的震撼与启迪。讲好伟人故事,不仅能够让伟人成为学生心中的榜样,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把握课程的整体框架,帮助学生理清理论源泉与历史脉络,增加政治认同。在思政课教学中,我们可以讲述马克思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职业选择时的考虑》的有关故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解决学生面临的现实困惑;讲述毛泽东“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豪情壮志,使学生感受领袖的责任担当;讲述习近平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使学生明白总书记“建立起了同人民的血肉联系,树立了为人民办事的理想”的起点与担当。
2.历史故事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以史载道是历史叙事的精髓之所在。习近平指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历史教育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些历史故事既有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恢宏诗篇,也有小人物在时代大潮中奋力拼搏的动人故事。这些都为教师在课堂上讲述故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可根据课程内容与目标的不同,灵活选择故事类型。通过讲好历史故事,能够客观真实地展现中国共产党成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波澜壮阔的抗争史、奋斗史、建设史,有力回击社会上各类错误思潮,解答学生心中的困惑,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如在课堂上讲述长征途中“半床棉被”的故事可以展现中国共产党人热爱人民、带领人民建立新中国的光辉形象,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讲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行各业建设者们的奋斗故事,可以激励学生投身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征程中去。历史故事素材众多,蕴含情感丰富,教师在授课时通过选择不同的故事,能够激发学生内心不同的情感,让学生自觉融入课程内容之中,使课程更加生动饱满,效果得到更好呈现。
3.现实故事
理论是灰色的,而现实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是故事最好的来源,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就是思政课程最生动、最真实的故事素材。每位学生都是这一伟大历史征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通过讲述现实故事,不仅能够展现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的辉煌成就,也能增强学生的在场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为何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继续乘风破浪、坚毅前行”。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不懈奋斗,取得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大战略胜利,如期实现了脱贫攻坚的庄严承诺,涌现出很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形成了伟大抗疫精神。通过向学生讲述疫情防控与脱贫攻坚期间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例,可以展现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引导学生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
4.地域故事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孕育了各具特色、多姿多样的地域文化。不同的地域文化体现了不同区域民众的文化观念、价值理念、伦理习惯和道德规范,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故事素材。在思政课课堂上,穿插讲述所在地的地域文化故事,能够拓宽课堂教学空间,以学生最为熟悉的家乡为真实所在,帮助学生将现实问题与理论建构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学校所在地域的文化生态,进而自觉融入校园生活。同时,还可以让来自不同地域的学生讲解各自地域所特有的文化和故事,这样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能激发和锻炼学生探索与思考问题的能力,丰富课程内容,回应学生期待。
三、思政课讲好故事的路径
好的故事是前提,把好的故事讲出来是关键。故事怎么讲,关系着能否真正将课堂内容传递给学生,关系着故事的内容能否打动学生并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实现“讲着故事学思政”之目的。要讲好故事,确保学生能够在教学中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通过课堂教学讲好故事
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也是教师讲好故事的主阵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系统性和针对性,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讲清道理、坚守信仰,从而达到故事、道理、信仰的有机统一,提升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这样就可以消除课堂教学可能出现的单调与枯燥氛围,尊重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和中心地位,使课堂气氛灵动活跃起来。同时,在确保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基础上,还可以通过嵌入式的教学方式,邀请思政专家、党政领导、优秀校友、社科名人等走进思政课堂,为学生讲授一堂思政课,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提升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
2.通过实践教学体悟故事
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充满着丰富多样、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革命文明和地域文化。在思政课教学中,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所在地的文化资源,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生活,在实地走访中开展教学,提升学生的在场感,构筑移动的思政课堂,让思政课真正活起来。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名胜古迹、文化遗址等场所进行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红色景区、革命博物馆等场所进行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教育,在工矿企业、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地进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感受变化、进行思考。
3.通过网络教学延伸故事
在确保课堂教学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还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探索网络教学。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传统的课堂教学也因疫情影响而转移至线上,这为教师开展网络教学提供了探索和实践的机会。在进行网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利用网上的各类素材资源,通过图片、视频、档案资料等形式生动真实地讲述各类故事;通过云端展览等线上技术,足不出户,带领学生开展实践教学;亦可将新媒体应用于教学和讲故事之中,通过开办微信公众号、录制慕课等形式,发挥新媒介灵动、及时、多样的特点,实现线上和线下混合,把故事延伸到课堂外,延伸到学生身边,扩大课程的受众范围。
四、思政课讲好故事的境界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意识形态领域坚守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地位的重要阵地,是“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核心课程。在思政课上讲好中国故事,根本目的还是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
1.讲好故事
讲好故事有两重意蕴:其一,故事要好。教师在思政课上所讲故事不同于一般文学故事,而是具有很强的价值引领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朝向马克思主义事实本身,在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中提炼出富有时代气息的故事,展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辉煌成就。其二,要把故事讲好。要想把故事讲好,就要求教师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简单明了又不失魅力的语言进行解读和诠释,把教材语言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以事说理。教师在讲故事时,不能单靠文字,还要运用声音、语调、手势或者眼神等传达故事的真情实感。对教师而言,只有自己相信,讲出来的故事才能使人信服,才能打动学生、引导学生;只有运用生活化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故事背后所蕴含的道理,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2.讲清道理
在思政课上讲故事,并不是仅仅把故事作为活跃课堂气氛或者导入课程内容的教学手段,而是要通过故事把道理讲清楚。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道:“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有鉴于此,教师要想讲清楚道理,就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它的真理性是永恒的,是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指南,是人类思想史上巍然矗立的一座思想高峰;就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就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讲清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科学性与必然性。
3.坚守信仰
思政课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关键所在,要发挥好思政课坚守信仰的作用,就须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课堂所学内容,不断完善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从而了解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与共产主义终将胜利的必然性,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二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思政课要帮助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使学生认识到共产主义不是虚无缥缈的,是可以在一代又一代的奋斗者手中变为现实的。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成就,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共产主义伟大理想,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
讲好故事的目的是上好课程,思政课教师要坚持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将教学内容与好故事有机融合起来,讲好故事;还要拓展自身的理论视野、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会讲故事。只有这样,才能以厚实的理论、灵动的故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真理的力量、实践的成就,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原文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3657770000106406561&item_id=13657770000106406561&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