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峰: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
作者:陈峰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编辑:张邓斓   发布时间:21-07-27      点击: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百年的辉煌历程,展望了下一个百年的美好前景。其中,“以史为鉴”关键词贯穿全文,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九个“必须”,既符合国情,反映了全国人民的愿望,也倾注了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追求,值得深刻领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这也是对新时代中国历史学发展的要求。历史学者必须关注中国史学的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而要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话语体系,必须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充分汲取古今中外的优秀思想精华,形成系统、深厚的学术体系,才可能实现。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学传统,特别是历经孔子修《春秋》、司马迁作《史记》后,中国历史学逐渐成为一门成熟的学术与知识体系:“秉笔直书”的传统;“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传统;“明是非”与资政的传统。新时代中国史学的发展,需要继承以上优秀传统的内核,助力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话语体系。

在人类历史的演进中,不同区域先后创造了诸多文明,但中华文明是唯一不曾中断的。中国历史彰显出的这种独特性绝非偶然,关键在于顽强文化生命力所赋予的必然性使然,这昭示出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与贡献。探究中国历史的演进规律,从中挖掘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关键要素,不仅学术价值重大,而且对总结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传统基因之所在,进而发扬光大以树立民族自信心,同样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中国史籍对历代王朝演变的记录,固然主要在于人物、事件与典章制度等,但其间却贯穿有一条爱国主义主线,已成为中国史学的一项传统。历史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材,对于培养大众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及人生观都颇有裨益。事实上,历史上的爱国传统从来都是激发仁人志士前赴后继的重要精神源泉。当今要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话语体系,中国历史中具有可贵精神价值的爱国主义传统,理应发挥重要的作用,从而体现出史学的社会教育功能,以增强国民的爱国意识。

人类对历史经验与现实关系的思考,是历史学存在的重要原因。历史既为现实提供了一面不可多得的明镜,又有助于深刻理解未来的发展趋势。因而,总结中国历史演进中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不仅可以使我们在前进道路上更加清醒、坚定,同时对于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可提供有益的启示。

原文链接:http://www.cssn.cn/gd/gd_rwxb/gd_ktsb_1681/jxfdxqdbnzczqh/202107/t20210727_5350037_8.shtml

要闻聚焦

— Highlights
专题专栏— Special 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