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十三五” 奋斗正当时】系列组稿
理念引领 改革先行
不断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十三五”以来我校综合改革工作综述
“十三五”以来,学校将深化校院两级体制机制改革作为突破口,激发“学院办大学”的活力和动力,构建“统筹管理、分类指导”的管理模式,推进“一院一策”改革,院系和师生活力得到充分激发,率先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率先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迈出坚定步伐。
强化理念引领,凝聚改革共识。一方面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并将其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重要遵循。另一方面,基于学校面临的重大形势、发展阶段和当前的工作重心,及时转变理念、更新思路,形成一套基于西北大学实际的新的理念体系,并在改革中自觉践行,不断取得实效。学校确立了“回归常识、抓住本质、尊重规律、注重长远”的办学治校理念。充分践行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建校、开放办校、改革兴校的发展战略。人才培养方面强调“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对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奖励高端、调动中坚、扶持青年,让每一位教师尊严工作,体面生活。学科建设方面,强调“精基础、强应用、重交叉、促转化”;基础学科要“养”,要少而精,应用学科要“放”,要大而强。开放办学方面,坚持“立足陕西、服务西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求发展。后勤保障方面,要超前谋划、贴心服务,用心、用情、用智、用力做事。同时明确将院系作为发展的动力源和发力点,将“大学办大学”转变为“学院办大学”模式,把传统的内燃机车头牵引模式转变为全方位发力的动车模式。
持续推进“一院一策”综合改革。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学校率先提出建立“统筹管理、分类指导”的管理模式,推行“一院一策”,赋予院系更大的办学自主权。2015年12月,生命科学学院第一个推出了《生命科学学院全面深化改革方案》,开启了学校“一院一策”改革的大幕。2016年7月,地质学系推出了《地质学系全面深化改革暨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2017年3月经济管理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推出深化改革方案。2018年,学校加大了“一院一策”改革力度,加快了推进步伐,历史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等13个学院先后推出了综合改革方案。截至2019年7月,全校20个院系和两个研究机构的综合改革方案均已经学校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审定并印发执行。2020年,学校坚持“总结、巩固、谋划”的工作基调,主要领导围绕“一院一策”改革、“十四五”规划,对校内74个单位进行调研,召开16场座谈会,认真总结“十三五”以来的综合改革举措和成效,巩固改革的好经验、好做法,构建综合改革的长效机制。
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在简政放权方面,把学校的权力、资源向下沉、向下放,在权力和资源配置等方面赋予院系更大自主权。在深化和改革过程中,人力资源部下放职称评审权等5项,研究生院下放导师首次上岗资格审核权等12项,教务处下放调整本科专业权等9项,科技处下放横向经费使用权等8项。学校在率先实施改革试点的院系给予政策上的多项突破。如,下放职称评审、人员聘任与退出、考核分配、研究生导师遴选等权力,试点院系可以用结余项目经费招录博士后,教学科研人员可以根据情况延迟退休,实行货币化住房资助,教学科研人员可以带项目到企业工作,各类经费打通使用。在放管结合方面,学校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把握“一院一策”改革的整体思路和共性内容,做好顶层设计、宏观决策与管理服务,基于院系发展的差异化,对各院系改革方案逐一进行认真分析,与院系一起把脉,共同会诊,开出良方,并在后续方案实施过程中,由全面深化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拿出切实的“放管服”举措,为院系改革保驾护航。同时建立对接院系工作机制,实施精准考核,加强对院系改革方案的宏观指导,确保学校“放”得有序,院系“接”得有力。在优化服务方面,人力资源部、教务处、研究生院等10多个职能部门,深入院系开展调研,分析院系办学发展中存在的困难、面临的问题和需求,管理重心下移、管理流程再造、服务流程优化,形成了对接院系768条精准服务清单。清单在政策、机制、投入等方面明确指向,充分体现“精准”特征,为优化服务和质量问责提供依据。
探索开展大部制改革。在院系有动力、师生有活力,“一院一策”改革顺畅实施的基础上,学校逐步打破行政边界、打破学科边界,充分将资源优化整合起来、高效融合起来。围绕理顺体制机制,提升管理效能,成立人力资源部、国际合作部、财务资产部,构建既同向发力、又各司其职的指导协调和管理服务工作机制。围绕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学术协同创新,先后成立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史学部,同时在论证推进相关学科大部的建立。学校在充分赋予学部自主权的同时,最大程度地激发相关学院、科研机构创新动力和发展活力,凝练和突出相关学科优势特色,构建跨学科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高水平科研团队,建设大平台、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
持续聚焦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拓展和丰富“一院一策”改革的内涵,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使得综合改革不但有筋有骨,也更有血有肉。推进完全学分制改革,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专业、课程、学业进程的选择自由度。深入推进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改革、公共课程改革。成立无行政级别实体研究机构30余个,在部分院系业务管理岗位试点取消行政级别,设立无行政级别的外事副院长岗位。推进教师职务评聘改革,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构建分层分类学科建设体系,积极探索学科交叉融合新路径。建立校院科研工作对接机制,提供“订单式”服务,形成重大任务策划机制。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构建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管理、服务体系。建立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三馆联动机制。推动大学、附中、附小、幼儿园融合互动。通过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巩固“一院一策”改革成果,激发各方面动力和活力。
完善学校内部治理体系。构建和完善以大学章程为统领,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学术委员会制度、理事会制度、教师申诉制度、学生申诉制度、财经委员会制度、信息公开制度为重点的“一章八制”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健全学校依法办学自主管理的治理机制,严格立项备案、合法性审查、会议审核等程序。建立制度废、改、立机制,确保制度体系符合实际、与时俱进。“十三五”以来,在党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服务等方面制定或修订规章制度370余份。优化学术治理体系,创新学术委员会委员例会主题制、委员联系制等,促进学术民主,发挥教授治学作用。坚持每年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由校长和各分管校领导分别报告学校工作,接受代表监督、质询和评议。推进二级教代会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让广大教职工全方位、多层次参与学校事务。通过学生校长助理、学生会等组织,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校治理中来。
实施综合改革以来,学校事业实现了超常规发展。学校以认定方式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是我省唯一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的省属高校。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2个学科进入A类,16个学科进入前30%,学科整体实力和水平较第三轮学科评估有了较大提升。地球科学、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学、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等学科进入ESl全球前1%行列。学校入选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4个,数量位列全国省属高校、在陕高校第一。学生在国际、全国学科竞赛和体育艺术比赛中获得多项优异成绩。学校在获批国家重大重点项目、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高层次平台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突破。在2017年和2019年两届院士增选中获批2位院士,新增国家级高层次人才98人次,增量超过“十一五”“十二五”总和。学校被确定为陕西省属高校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入选教育部全国管办评分离改革试点单位,是12个入选单位中唯一一所高校。我校“一院一策”改革被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工作典型在《教育工作情况》专文介绍。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秘书局专门委托学校开展“高校二级学院领导体制研究”项目。2020年7月8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以《西北大学:深化改革激发办学新动能》为题,对学校综合改革举措和成效等作了专题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