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以来我校扶贫工作综述
作者:扶贫办   编辑:马骞   发布时间:20-12-30      点击:

【回眸“十三五” 奋斗正当时】系列组稿

精准施策 毕力尽功 推进扶贫工作高质量运行

——“十三五”以来我校扶贫工作综述


“十三五”期间,我校积极响应党中央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号召,严格落实中省关于高校扶贫工作各项决策部署,集聚优质科教资源,依靠广大教职员工,坚持目标导向,树立系统思维,推行务实举措,突出教育、科技、民生帮扶主线,形成“党政领导、部门联动、院系主体,全员参与”的工作局面,扎实开展面向“二县(区)一村”的帮扶实践,努力践行扎根西北大地办社会主义大学的初心使命。


齐抓共管,筑牢帮扶工作基石

学校成立校教育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合力扶贫的工作协调机制。组建处级建制扶贫工作办公室,实现扶贫工作归口管理。校常委69人次赴帮扶地区考察调研,各院系、部门53次成建制对接落实工作,3000余师生员工深入一线开展帮扶工作。通过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校领导班子工作例会、校教育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会,研究解决扶贫工作重点问题和重要事项,形成“一个目标、两个平台、三个重点、四大方面、八项工程”帮扶工作体系和“1+3+X”帮扶工作指向。与安康市签订《校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平利县、汉滨区、商州区签订《结对帮扶助力脱贫攻坚框架协议》。成立西北大学平利社区学院,组成学院校地管理班子,落实师资调配、课程建设和项目培训。设立7个地方科技工作站和3个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与中国富硒产业研究院共建“天然硒资源化学”联合实验室,建立健全校地合作机制和联络员机制,促进技术成果在贫困地区实现转化。授牌西北大学平利县高级中学、安康市高级中学优质生源基地,应需组织骨干教师团队开展教学教研指导工作。持续开展“万名学子扶千村”大学生社会实践脱贫攻坚专项行动和暑期“三下乡”活动,组织师生深入扶贫主战场学习实践。常态化组织“优质农产品进高校直通车”消费扶贫活动,营造“人人可为、人人愿为、人人能为、人人皆为”消费扶贫氛围。选派牛镭、王理鹏、陈伟星、刘晓宇、陈小刚等干部挂职或驻村开展帮扶工作,不断充实帮扶工作力量。


精准施策,突出帮扶工作主线

——基地+课程+教材,践行社区学院教育扶贫模式。我校举办全国高校首家面向贫困地区社区学院,投入并引入资金80万余元,建成满足教学、实操、食宿需求的实体培训机构。2017年至今,坚持“面向产业、面向就业、面向政府能力建设”建院方针,通过驻村、驻镇、驻县、驻厂、驻校等方式,开展各类扶贫培训项目83期,免费培训人员3252人,其中贫困人口2083人,有力促进当地群众尤其是贫困人口掌握本领、实现就业、摆脱贫困。编发《中蜂饲养技术》《特色农业管理技术手册》《中小学戏剧美育》等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读本教材,形成扶贫课程讲义材料24份,不断增强扶贫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平台+团队+项目,树立技术转化科技帮扶范式。按照“一围绕(围绕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三专门(专门管理班子、专门运营场所、专门运行保障资金)、一稳定(长年稳定发挥作用)”建设标准,在平利县设立富硒速溶茶、中蜂养殖、葛根种植及深加工三个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以首席专家为中心构建“高校专家团队+地方联络员+企业负责人”联络机制。设立校级扶贫专项课题,通过上级拨付、校级立项、团队自筹、企业支持等方式保障经费,2018年至今共投入产学研合作促进计划项目经费31万元,专利、物资等折合逾200万元,帮带安康市圣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或农业合作社进行生产转型和技术改造。设计建成溶茶粉试运行生产线1条,申请实用新型专利6项,研发新产品11款;设立中蜂养殖示范场(观测试验点)3个,增加养殖量200余箱,培训人员300余人次。促进企业增加营收420万余元,间接带动300余户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帮扶企业安康市圣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20年一季度出口退税位列安康市高新区企业第一名,企业进入新发展阶段。

——高校+企业+地方,探索消费扶贫民生帮扶路径。承办全省高校消费扶贫工作现场会,引入京东集团设立全国首家校园扶贫主题无人超市,联合麦垛科技、达闼科技布设校园消费扶贫专柜,联络校友企业创客云商开展扶贫产品线上销售活动,举办平利“茶之旅”文化旅游节校园专场推介会。在校内设立教工公寓区超市扶贫产品专柜、食堂陕南美食档口,采购扶贫农副产品用作教工福利和食堂食材,利用重要节假日持续开展“优质农产品进高校直通车”展销活动。2018年至今助力帮扶区县平利县、汉滨区、商州区扶贫产品增加销售收入逾800万元,年均300万元以上。

——坚持“五动工作法”,实现包扶村脱贫摘帽。针对非贫困村但贫困发生率高的驻村帮扶工作实际,探索实践“真情感动、产业带动、资金融动、技术驱动、奖补促动”工模式,施行校领导班子成员、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党委对口帮扶重点贫困户,践行“党支部+集体经济+合作社+贫困户”产业帮扶模式,建立村级互助基金,壮大合作社和村集体经济,捐建散养鸡饲养场和肉牛养殖场,推广种植菊芋、樱桃等经济作物,包销散养猪和核桃等农产品,加强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人员技能培训。通过八年持续帮扶,实现贫困人口清零,贫困发生率由2016年的47.4%归零,整村如期脱贫摘帽。由城环学院师生团队主持完成《大荆镇产业规划》《黄山村调查研究报告》《黄山村发展策划》等规划材料,为镇村走向乡村振兴提供重要智力支持。


辐射带动,增强帮扶工作实效

“十三五”期间,我校牢固树立扶贫工作“大格局、大作为”意识,坚持跳出脱贫促脱贫,先后成立陕西省情研究院、陕西财政研究院、西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中心、西北大学扶贫开发研究与评估中心,为帮扶区县研究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发展报告,持续发布《陕西宏观经济发展报告》《中国西部发展报告》,对我省脱贫攻坚重大共性问题开展跟踪研究提供咨政服务。

期刊管理中心在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开设“精准扶贫理论与政策创新”“脱贫攻坚与相对贫困研究”“乡村振兴法治专题”等栏目,围绕精准扶贫及精准扶贫思想指导下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开展理论探讨,发表相关文章16篇。白永秀、吴振磊、潘怀平等教师决策咨询建文获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领导肯定性批示。《西北大学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发挥优势助力脱贫攻坚和秦岭保护》入编国家教育部《教育要情》工作简报。校党委书记王亚杰所著《战略过渡期高校扶贫工作的使命和行动》、经管学院吴振磊教授所著《习近平总书记扶贫重要论述的思想内涵与历史价值》被评为全省2020年度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征文活动一等奖。

自2016年起,城环学院、陕西省情研究院组织骨干教师和研究生先后参与陕西、甘肃、河南、河北等省份的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任务,评估期间采集了大量的文字、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入户调查信息,并形成相应的评估报告,为国家和地方考核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提供重要依据。

食品学院立足自身优势积极推进产业扶贫工作,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秦巴山区食用菌质量安全保障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探索产、学、研一体化合作的新路子,助力柞水县建设大健康高地,助推校地科技合作与脱贫攻坚工作。

我校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成为首批全国50家高校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承担教育部和国家语委相关研究课题和服务项目,完成针对四川省越西县的在线培训任务,获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重点建设项目《语言助力脱贫攻坚活动的策划与实践——以陕西省平利县扶贫工作为中心》,有关工作受到教育部来函表扬。

“十三五”期间,我校先后在全省“3+X”帮扶体系工作推进视频会、全省高教系统“双百工程”工作座谈会、在安对口帮扶恳谈会上作经验交流发言。获评2017年度陕西省脱贫攻坚先进帮扶单位,2018年度、2019年度陕西高校“双百工程”先进单位,2018年度国家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第三方评估先进集体,2019年度、2020年度安康市脱贫攻坚先进集体,驻村帮扶干部陈伟星荣获全国敬业奉献好人称号,挂职干部牛镭荣获“陕西好青年”称号并获评安康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刘晓琼、李同昇、赵新正、吴文恒、张健等教师先后被评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第三方评估先进个人。出版发行陈伟星同志《二十一年扶贫路上的脚印》著作。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陕西日报、陕西省电视台等中省媒体46次报道我校扶贫事迹。


“十三五”期间,我校把脱贫攻坚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和科教优势,推行许多具有原创性、独特性、针对性的工作措施,助力帮扶对象圆满、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切实增强了帮扶地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我校将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资金支持、帮扶力量稳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开展防止返贫监测帮扶、脱贫人口职业技能培训、科技成果在贫困地区转化等方面具体帮扶工作,以务实谋划、扎实行动、硬实作风,答好西大扶贫答卷。

要闻聚焦

— Highlights
专题专栏— Special 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