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凌晨4点30分,西北大学哲学学院一年级本科生孙新阳拖着早已打包好的行李,走出了位于长安校区的17号宿舍楼,在宿舍封闭28天的他正式踏上了回家过年的旅程。几天前,他还在担心大学的第一个新年可能无法和家乡江苏扬州的亲人一起过。
大寒刚过,前两天下的雪仍旧覆在校园的草坪和松树上,空气中悬着一层白霜。此时,本该静谧的校园灯火闪耀,环道上井然停泊的20多辆大巴车排成了一条百余米的钢铁长龙。这些发往西安北站、西安站、咸阳国际机场和西安南站的专车都挂着“决战时疫,携手并肩,回家过年,一路平安”等横幅。孙新阳在学生志愿者的带领下登上了5点出发去西安北站的大巴车。
大巴车行驶在宽阔马路上,城市还没有完全苏醒。孙新阳乘坐的车不到六点便到了西安北站。穿着红色马甲的志愿者和驻站老师已经高举着牌子在停车点迎候他。志愿者领着他从下车点径直走到进站口,交接给车站工作人员。车站工作人员帮他取了车票,送到候车厅。他乘坐的G1918次在六个半小时后顺利抵达江苏扬州北站。西北大学已经与扬州北站工作人员和孙新阳家人沟通好出站和接站细节。
下午5点,孙新阳回到了舒适温暖的家,在返乡小程序上填写了相关信息,向学校报告了到家消息。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中,他每天都要向学校打卡健康信息。
经过一个多月艰苦卓绝的疫情防控斗争,西安市全部转为低风险区。根据陕西教育系统和属地疫情防控部门安排,西北大学组织桃园校区、太白校区、长安校区省内外学生分批错峰返乡。2.6万余名学生在经历了近一个月的封闭生活后,迫不及待踏上了期盼已久的回家旅程。
校园里送站车辆严阵以待
闻令即动:风雪守望里踏上归途
在1月19日接到陕西省教育厅放假批复的当天晚上,西北大学立即按下学生离校“快进键”,疫情防控工作专班人员、辅导员、志愿者等各类人员迅速集结,争分夺秒投入到岗位工作中。
化工学院教师党员志愿者王向旭当天下午至次日凌晨的工作内容是这样的:17:00至18:30,参加学工干部离校方案研讨会,协调闭环送站车辆;19:00—21:00,参加疫情防控专班专题会议,研讨返家注意事项,商定防疫细节;21:30—22:30,随值班的校党委副书记张清和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常江巡查校园,详细了解学生离校门禁安排;23:00—2:10,参加疫情防控专班专题会议,根据学工干部收集上来的第一批离校学生信息,进行车辆调度、人员分配、预案推演,最终确定1月20日学生离校具体实施方案;6:00,开车护送1名家住内蒙古的学生到西安南站乘车。
教师志愿者开私家车送学生前往车站
7点,太白校区第一辆大巴车整装待发。校党委书记王亚杰来到车上,为同学们一一发放装着口罩、面包、泡面、牛奶等的礼包,他对同学们说:“开心激动的时候,最重要的一件事情还是路上做好防护、注意安全,把安全和平安带给家人是最大的年礼!”校长郭立宏则守候在长安校区发车点,反复叮咛同学们全程带好口罩,提醒保管好离校返家证明、核酸检测报告、学生证等,到家后要及时向辅导员和老师报告平安……他向每一辆车挥手告别,目送驶出校园。无论在凌晨还是夜晚、雪天或是阴天,全体在校校领导都会在校内发车点和西安北站、西安站、西安南站等站点,数百次祝福平安顺利,数百次叮嘱做好防护,尽管他们知道这些内容校内相关单位和工作人员已经反复向同学们强调了数遍。
校党委书记王亚杰向即将出发的学生送上祝福和嘱托
校长郭立宏等送别离校学生
为了保障学生准时便捷抵达站点,西北大学在西安市交通运输管理处、公交六公司的支持下,统筹调度30辆公交车、8辆大巴车、14辆校车,为学生提供离校专车运送、跟车专人随行、到站专人引导的全流程服务,实现点对点闭环运输,心连心温馨送站。同时,协调宝鸡、铜川、汉中、延安等市在当地火车站组织集中转运,联系临潼、蓝田、鄠邑等西安周边县区和商洛、咸阳、渭南、安康、榆林等市的区县包车来校迎接。西安市内学生,一部分由家长接回一部分由教师志愿者送回。
家住榆林市的生命科学学院学生杨惠然说:“早上六点半的时候,老师开着私家车把我从校门口送到高铁站,到站后志愿者及工作人员为我指引方向,仅半天时间,我就已经顺利平安地回到了家中,我感觉整个过程都被学校好好保护着!”
推陈布新:目标导向下重构流程
让家乡所在地属于国内低风险地区的学生“应回尽回,能回尽回”是整个离校返乡工作的总目标,这个总目标对全校学生组织、信息管理、资源配置都提出了全新的考验。为了顺利实现目标,让同学们都出得了校门、到得了车站、进得了家门,西北大学打破常规模式下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重构和优化已经运转一个多月的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疫情防控工作专班、疫情防控办公室等各方力量,重新组建离校转运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组、信息统计组、学生转运组、咨询服务组、志愿服务组、秩序维持组、车辆调度消杀与保障组、防疫物资保障组等8个专项工作组,各组配足骨干人员、明确基本职责、清晰工作流程,充分发挥目标导向、扁平管理、协调联动的工作效能。
2.6万多名学生分布在全校24个院系中,一项非常基础而至关重要的工作是按照家庭所在地和出发时间对所有学生进行重新组合。学校开发了“点对点闭环统计小程序”,借助技术手段将繁琐易错且动态更新的信息统计工作变得简单可控。
从16日开始,学校以区县为单位建立省内学生返乡群,以地市为单位建立省外学生返乡群,每个微信群、QQ群都有指定辅导员负责,返乡学生、校内相关老师、家乡政府人员纳入一个群,群内时时发布车辆开行状态、防疫政策动态和学生动态。各区县汽车陆续开进校园,各专业学生顺次登车离校,既不用人等车,也不用车等人,流程的衔接像两个齿轮紧紧咬合在一起。
流程重组后,既不用人等车,也不用车等人
在学生全部回到家后,这些以地域为基础建立的群有的主动解散,有的在大家建议下予以保留。一名辅导员说,这些群可能成为地方政府人才储备群、青年学生助力家乡发展群、西大校友守望相助群。
除了校内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学校还把与属地基层政府部门和周边单位的协同融合视作影响着返乡效率和成败的关键。事实上,西安疫情暴发以来,西北大学一直与属地政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三校区所在的长安、碑林、莲湖区,在全员核酸检测、医护人员支援、集中隔离学生安置、通行证件办理、放假方案批复、学生返乡证明开具、行前临时核酸检测等各个方面,对学校给予了充分的支持。
节节发力:全员行动中积蓄势能
1月22日,西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澳大利亚籍学生张水木回到了位于广州市白云区的家,疫情下的国际学生返乡政策和流程与普通学生相比更显复杂。在他离校前,国际学生辅导员详细了解了广州市、白云区以及张水木所住小区三级防疫政策,在各项条件都符合防疫规定的情况为他办理了各项证明,发放了“爱心防疫包”,和汉语教师一起开车送至机场。但是和张水木不同的是,他的大多数国际同学今年将留在西安度过寒假。
澳大利亚籍学生张水木踏上返家旅程
国际教育学院围绕学校“应回尽回,能回尽回”总体目标,结合学生所在国家疫情发展形势,确定了“非必要不离西安”和“可投奔中国境内亲戚或家人”的原则,一人一策研究学生去留办法。
和国际教育学院相似,全校24个院系都在学校返乡方案指导下差异化制定了符合学院实际工作策略。学校则主要扮演统筹协调、示范牵引角色,用力用情为院系精准施策、主动作为站台鼓劲。
地质学系提出“四错”换“三心”工作法,即“错趋势、错层次、错时段、错高峰”,确保“返途顺心、留校安心、家长放心”。化材学院开展“守护灯火”行动,40余名教师自愿组建爱心车队送学生回家,车程遍布西安市大街小巷。医学院对在附属医院实习的临床专业学生专事专办,和附属医院携手打通学生返乡通道。食品学院组建了“学工干部+学生干部”信息管理队伍,时时在线解决学生返家过程中遇到的大小问题。艺术学院以返乡和抗疫为主题创作百余件书法、绘画、动漫、海报作品,以“艺”抗“疫”……
实践证明,在很多急难险重的问题面前,院系往往能够做出更加迅速的反应、更合实际的应对和更具情怀的行动。西北大学党委书记王亚杰曾将学校综合改革的思路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假如学校是一辆列车,那么仅仅把校级层面作为车头、作为动力源,是不够的。我们的综合改革就是要改变学校发展的动力结构,让原来牵引式的列车,变成动车组,让每节车厢,也就是每个学院都成为动力源,节节发力。”
从2015年开始,西北大学启动了旨在激活院系办学活力的“一院一策”综合改革,从政策突破、机制创新、投入增加着手,给院系“放权”不“放水”,“松绑”不“松劲”,赋予院系在人员聘用管理、资金使用分配、职称评审、资源调配等方面更大自主权,推动管理重心下移。六年多来,西北大学“一院一策”改革的整体框架已经基本建立,全校24个院系都在按照“量身打造”的方案稳步推进综合改革,活力、高效、顺畅的院系运行体制机制不断在探索中完善,在改进中升级,成为理念共识和行为自觉,在处理突发疫情、组织重大赛事、加快“双一流”建设、推进办学治校等方方面面工作不断释放出制度和改革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