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本科教育与人才培养工作综述
自2006年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召开以来,在校党委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我校本科教学工作紧紧围绕国家和学校有关文件精神,科学规划,开拓创新,不断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新思路、新举措,推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
一、明确本科教学工作思路
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为积极适应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形势,我校深入贯彻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等文件精神,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2010年,学校党政联合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本科教学工作的地位和发展思路,系统提出了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一系列政策举措,为今后一个时期我校继续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近年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举措
1.丰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综合性大学具有培养多样化人才的优势。学校充分发挥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优势,满足社会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积极探索探索分类培养、大类培养、本硕贯通培养和跨学科培养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2009年,我校《地方综合大学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教学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使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固化到教学实践中。2006年以来,学校以学生为主体,建立了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机制。倡导“教学以课堂为中心,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重视课堂教学和教师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实行了主辅修制、双学位制、校内转专业制、弹性学制等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制度。
2.科学构建专业体系,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学科专业体系建设是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学校以更好地培养会通人才作为学科专业建设的宗旨,着力构建以人文社会科学、理学为主,以工科为辅的学科专业体系,立求体现学科专业之间的内在逻辑和学科交叉特色,基本形成了基础宽阔、特色明显、交叉发展、相映成辉的学科专业格局和框架。目前,学校共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3个、省级特色专业15个。在此基础上,通过淡化专业界限、拓宽专业口径、促进学科交叉,进一步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学校先后设立了数理经济学、化学生物学、金融数学与统计等一批文理交叉的学科专业,开设了国学实验班等,这些举措提升了专业建设水平,使学校的专业特色更为突出。如我校文化遗产学院依托考古学、文物保护技术和文化遗产管理专业建成了集文化遗产研究、保护、管理“三位一体”的文化遗产学科专业体系。目前,我国西北地区文物系统业务人员中,西北大学的毕业生占到了大多数,在我国西部、特别是西北地区的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和高素质人才培养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3.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突出学生个性培养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按照“重基础理论、重创新精神、强实践技能、强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要求,提出了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高素质、复合型,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综合竞争能力的高质量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上,将全校所有专业的选修课程学分提高到总学分的25%,并要求文、理、工等各专业的学生必须跨类别选修其他专业的课程。倡导“教学以课堂为中心,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重视课堂教学和教师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课程体系构架方面,深化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突出全校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地位。发挥文、史、哲、数、理、化等基础学科的优势,建设了包括历史与文化类、社会科学类、艺术体育与素质拓展类、语言文学类、科学技术与工程类、宗教哲学心理学及其他类等六大模块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通过这些努力,力求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与氛围。
4.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搭建实践教育平台
一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通过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设立开放实验室基金、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建立综合实习基地、广泛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等措施,基本构建了有利于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二是为学生提供广阔舞台,倡导彰显个性的校园氛围。西北大学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特色鲜明,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品牌影响力;而且还能与时俱进地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在人格养成和创新能力形成过程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5.主动调整招生政策,建立优质生源基地
为了发挥我校学科优势,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增强学生适应社会能力,2009年起,我校在本科招生中主动调整招生政策,启动了多项改革措施:①淡化专业界限,从2007年开始尝试进行大类招生,2010年逐渐推开,2011年进行大类招生的院系增加至11个院系的12类专业,涉及类别有中国语言文学类、工商管理类、公共管理类、图书馆与档案学类、新闻传播学类、化学类、物理学类、数学类、化工制药类、环境科学类、电气信息类、生物科学类;②扩大本科招生专业中应用型新兴交叉学科,2011年,本科招生专业中开设8个方向:数理经济学、金融工程、金融数学与统计、知识产权、编导、国学试验班、考古学和文化遗产管理,翻译、商务英语和语言文学,与传统专业相比,报考应用型新兴交叉学科专业的考生较多,吸引力较大;③建立生源基地,培养潜在生源,2010年起,学校在省内外陆续建立西北大学“优质生源基地”中学23个,通过对生源基地中学点对点的招生宣传活动,深挖潜在生源,在2011年的招生中,省内21个基地中学,为我校输送了312名学生,占我校在陕西招生总数的13.8%。
6.重视文化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作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学校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切入点,全面实施文化素质教育,取得了显著效果。西北大学地处华夏文明的发祥地陕西,让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大学生的内在动力,是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优良传统。学校对传统文化教学做了进一步的丰富,在教学内容上包括了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思想文化、中国哲学精神、中国历史精神、中国宗教文化和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等六门子课程,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在开设方式上作为全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按每学期2到3门滚动开设。同时,打造较为完整的教材体系。先后出版了《中华人文精神》《中国思想史》《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历史15讲》《中国考古学十八讲》等多种教材,为我校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对百余年积淀形成的西大精神的传承,和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逐渐形成了西大学生独有的品质和风貌,深化了文化素质教育,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7.举办主题教学论坛,深入推动教学改革
学校1号文件明确提出每年举办西北大学教学论坛。2010年,学校成功举办了以“教师的使命与责任”为主题的首届教学论坛;2011年,学校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题,举办第二届教学论坛。论坛进一步丰富形式,注重实效,在学校召开主论坛之后的一个月中,各院系以分论坛、报告会、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网络论坛等形式,调动全体教师参加,形成了教学的大讨论、大交流、大调研。两届教学论坛在关注教师职业发展,关爱学生学习成长,重视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引发的教学大讨论,明晰了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引导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本科教学,使学校在教学改革方向上凝聚并形成合力。
三、西北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取得的成效
1.本科教学成绩显著
(1)教学改革成果突出:近几年,我校教师共主持的各级各类教学研究项目参与人数破千,使我校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覆盖了我校专任教师的绝大多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逐步转变。我校教师承担并完成省级以上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0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9项、省级项目77项。通过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的实施,培育了高质量的教学成果,“十五”以来,我校55项成果获陕西省教学成果奖,16项成果获国家教学成果奖。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14项,在全国地方高校中名列前茅。
(2)知识集成与交融创新的学科专业体系:学校现有75个本科专业,拥有历史学、经济学、地质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生命科学与技术等7个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基地总数位居全国高校前10位。2010年,我校物联网工程、能源化学工程2个专业获批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逐步确立了“以国家人才培养基地专业为龙头、以特色和优势专业为重点、以新兴交叉学科专业为增长点”的专业建设格局。
(3)开放共享的课程体系:经过近年来的投入和建设,我校建成了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双语课程18门、省级精品课程和双语课程54门、校级精品课程和双语课程107门,涵盖不同学科专业、开放共享的精品课程体系已基本形成。同时,共有11部教材列入“国家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建设项目、8部教材列入国家“十五”规划教材建设项目、37部教材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建设项目,另有13部教材被评为陕西省优秀教材。
(4)高水平的教学队伍:目前,我校共有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省级教学名师20人,教学名师的示范作用极大地激发了我校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同时,建设了5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1个省级教学团队和21个校级教学团队,通过国家、省、校三级教学团队建设,建立起了有效的教学协作新模式。
2.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显著增强
从考取和保送研究生的比例来看,近年来已毕业的基地班学生中,有近70%的学生攻读硕士研究生,非基地专业学生的考研率也达到30%以上,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已经脱颖而出。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开展,有效地促进了项目参与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我校实践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校重视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目前,我校120个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在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中立项,其中86个国家项目结题并取得可喜成果,在各级各类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参与项目的2005级、2006级、2007级本科生中有93名同学已考取或免试保送到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北大、清华、南大、复旦、浙大、中科大、人大、北师大及中科院等国内多所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攻读硕士研究生。
3.综合性实习基地建设成效显著
学校依托学科和地域优势,创造性地探索综合性实习基地的建设,形成了基本的建设路径和运行模式。2010年7月,我校宁陕县“秦岭-宁陕综合实习基地”正式挂牌成立。该实习基地可满足学校地质学系、经济管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艺术学院5个院系1-4年级10个专业近800名学生的专业实习需求,为进一步探索实习共享的实习教学模式提供了实证研究的平台。同时,该基地已与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美国堪萨斯州威奇塔州立大学达成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野外实践教学意向。2011年,秦岭野外地质教学基地建设项目获得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立项。2011年11月,学校主持完成的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攻关项目《综合型大学综合实习基地建设研究》顺利结题,并被评为“优秀”项目。
4.各类竞赛和教学活动开展有声有色
学校加强各类竞赛和学生教学活动的组织力度,扩大学生参与面。通过精心组织,我校学生在各类竞赛活动中屡获佳绩。近五年,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中,我校共有4个代表队获国家一等奖,12个代表队获国家二等奖,22个代表队获省一等奖,35个代表队获省二等奖;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我校共有8人获特等奖,67人获一等奖,212人获二等奖,413人获三等奖; 2010年,在“三井化学杯”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中,我校勇夺一等奖,这是我校学生参加该项比赛以来取得的最好成绩,2011年,我校代表队再次荣获全国一等奖和最佳表现奖;2010年,由我校师生创作演出的小场话剧《家里的玩偶》荣获首届国际大学生易卜生戏剧节最佳剧目特等奖和最佳导演奖;在2010“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陕西赛区比赛中,我校学生获得冠军,并在全国决赛中获得季军,这是我省选派学生参加该项比赛以来取得的最好成绩;并获陕西省优秀组织奖;2011年,在第三届西北地区高校英语辩论赛中,我校获总冠军,另外包揽了大赛的全部一等奖;2011年,在中欧青年辩论赛中国赛区选拔赛中,我校获得季军,在中欧青年辩论赛中,我校学生与牛津大学学生合作获得大赛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