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
发布时间:19-11-05      点击:

皮影是用兽皮和影子组成的古代“电影”。古人用灯光(烛光)照在兽皮和纸板儿做成的人物后面,一边操作着戏曲的人物。一边用在幕后用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并用打击乐器做伴奏。在古代信息不发达,没有手机,没有电脑的时代,皮影戏对人们的吸引程度可想而知。

皮影需要灯光才能进行表演,那么它是什么时候在我国诞生的呢?

皮影的来源其实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相传在汉朝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皮影。那时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汉武帝就整天茶不思饭不想,而且还不理朝政(不上班了)。大臣心想这样下去可不行,该怎么办呢?有一天,李少翁出门,看到一个孩子拿着布娃娃玩儿,然后影子倒映在地上,栩栩如生。这个李少翁灵机一动,就做了一个夫人的影像,涂上色彩,在手脚处绑上木棒,入夜时分,张灯烛,设幕台,搭帐篷,请皇帝坐帐中观看皮影戏。皇上看罢,罢龙颜大悦,于是这个关于皮影戏的故事就载入《汉书》。

皮影戏既然很受欢迎,那它都演一些什么故事呢?有什么比较知名的吗?

皮影戏,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它和现在的“第七艺术”—电影,并没有什么区别,都是把文本故事或者人们口中故事,变得更生动形象,更具有视听效果,更吸引人眼球而已。所以皮影戏讲的故事,就跟当今电影/电视剧讲的故事没啥差别。

他讲的故事多数都是当时比较流行/比较知名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比如说:《窦娥冤》/《六月雪》的故事,《西游记》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三国演义》里面各种名将的故事等等(西游,三国的故事在民间一直都有,也有相关的读本,只是后来被被明代吴承恩,元末明初罗贯中整理汇编创作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

皮影戏的原理,让人联想到了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洞穴学说】

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我们看到的世界其实就是一个影子,我们不知道这个影子后面到底是什么?

为此他还提出了关于影子世界的洞穴学说——有一个洞穴,有些歹徒,就住在这个洞穴里边儿,但是头和脚都被绑着不能走动,只能朝前看着洞穴的后壁。这时候,在他们背后,点上一把火,同时在火光的前面,用一些玩偶,表演一些动作,他们时而交谈,时而不作声,在洞穴生活的囚徒,就会认为投在墙壁上的影子在说话,他们把这些影子当做了真实。

苏格拉底的这个洞穴理论,其实和中国的皮影表演很像,都是一个原理(只不过,中国的皮影呈现出来的并非黑白世界,而是彩色的,更有艺术魅力)。

皮影中的一些技法,不亚当今电影手法

中国的皮影它是如何能够表现复杂的情绪、打斗场景、如何夸张的使用艺术手法呢?现在电影艺术中的出画入画,近景远景,皮影是怎样表现的?

皮影用了远虚近实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的远近,当人物走的越近,人物形象就越实越清晰,越远越是虚影。当演到那些杀人变脸生气这时候,因为人物头部绘画,本身就是双面的颜色和表情,因此可以根据故事剧情,制作人物面部表情。人物的喜怒哀乐,还可以通过眉毛/鼻子等局部的夸张动作表现出来。

皮影人物的每个动作,设计都是非常的讲究。因为一个皮影人物的动作,往往牵扯到很多的关节都要动,要表演的栩栩如生,真的不是随便动两下就能实现的。如果只是简单的动一下胳膊腿,想必也不会吸引那么多人乐此不疲的观看,皮影表演了。看似简单的纸片儿,却绝对不简单,里面不知包含了多少的设计和演出的技法。

皮影戏的团队制作,也不亚于拍一部电影

皮影看似简单,其实演出皮影需要一个团队,他们有负责伴奏的,负责表演的吞烟吐雾的,负责控制人物的,负责讲故事的/对台词的。因此古代的皮影,可以说就是古代的动画电影。皮影中有音乐,有绘画,有故事。有诗词,是一个综合的视听艺术。

在当代电影不断带给我们带来,更多的视觉刺激之时,希望我们也不要忘了皮影——一个“动画电影”的过去式。因为里面,总有我们当代艺术,可以借鉴的地方。

 

要闻聚焦

— Highlights
专题专栏— Special Column